摸清“新加坡威胁论”虚实 对症下药巩固金融中心地位

撰文: 倪文迪
出版:更新:

香港上月在一项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由第三名跌到第四名后,“新加坡威胁论”一时骤起。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末在网志强调上述排名较受短期因素影响,并且罗列数字表示香港仍然拥有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呼吁大家“毋须妄自菲薄”,又表示“不用回避不足,只须实事求是、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对策”。

英国Z/Yen集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每年都会发表两次报告,新加坡并不是首次在此一排名里超越香港。过去七年的14期报告里,两者排名便是各自刚好领先对手七次。而在另一项由中国经济信息社每年编制一次的《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新加坡也曾于2014年至2015年间超越香港,只是后来香港重新赶上。在两个排名里,双方始终不相伯仲,差距仅一、两席之争。

陈茂波指,坊间将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业作比较时,仅依赖了一些“模糊印象”。(资料图片)

排名弱项并非短期生成

近日坊间舆论关注香港与新加坡金融中心地位排名更替问题,多数都是希望借题发挥,争取像新加坡一样完全对外开放“通关”,将入境检疫日数由“0+3”变为“0+0”。然而正如疫情早期就有人提倡的,金融行业运作未必需要亲近接触、大可在家工作,没可能像旅游、零售那样受到防疫措施直接冲击。故此金融中心地位一时升降,断不应该轻易跟这一类出入境限制挂钩。

相比之下,历年排名细部指标反映出本港长期累积的一些弱点,更值得我们注意。《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2019年开始引入“金融科技”指标,至今的七期报告里香港排名由第7名跌到第10名、得分由740降至690分;另一项“政府和监管部门”指项,更是由2016年的第6名一直跌到今年的第12位。像这类每况愈下的环节,才是我们要改善之处。

当然,单凭这些短期指数排名变动,肯定无法深入比较两个地方的优势和弱点,因此需要透过客观数据才能准确分析情况。例如陈茂波撰文提到港股市值、上市公司数量与全年总成交额皆远超新加坡数倍之多,以及金融服务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内具备较大占比,这全部均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毋容否定的成绩。

客观数字同样反映隐忧

但除了股市与金融业规模之外,衡量一个城市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标却不限于此。譬如韩国股市成交额度去年高出香港接近一倍,可是其制度局限与高税率却制约了首尔在这方面的发展。再如伦敦金融业占其经济增值比例未够两成,但也无碍它长期霸占着全球第二大国际金融中心的荣誉。由此可见,想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还需要顾及其他因素。

再看看陈茂波特别点出的外汇与绿色及可持续国际债券市场,两者其实都有数字显示本港存在隐忧。根据国际结算银行每三年一度的外汇与衍生工具市场成交额调查,自1998年以来香港日均交易量皆不及新加坡;只是因为我们有着大规模的外汇基金,才能保持高额外币存款。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资助的国际资本市场协会《亚洲国际债券市场:发展与趋势》研究,同样发现亚洲发行的国际绿债有46%在新加坡上市、香港却仅得26%;虽然香港现时绿债发行量仍较高,但在今年8月新加坡决定首发50年期主权绿债后情况或将出现转变。

陈茂波指,凭着“一国两制”,让香港有着独特地位和优势。(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中央已多次要求香港巩固好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金融市场,这项工作不可能只凭“食老本”就做得到。尤其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这些新兴领域方面,香港就连“老本”也不会有。在这件事情上,主事官员于讲求宏观格局与处理纯属支节的通关问题同时,若想真正帮助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应该考虑公开政府信息或扶持初创来促进金融科技、在交易所设立绿色金融专板等对症下药之举,方算得上针对已知弱项作出重点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