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已经到来,“0+0”还会远吗?
“0+3”上星期一(9月26日)起实施,本港一周录得输入个案1652宗,机场抵港人次39283,即占比4.21%。数字比起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推算的3%略为高,但本港整体疫情仍处于下行轨道。“0+3”实施一星期总共新增26026宗感染个案,按周下跌27%。
政府放宽至“0+3”,有人批评“黄码”限制抵港人士外出用膳,不足以吸引旅客访港。但在过去一周,外地旅客入境人次为3737,按周增加44%,与此前三周平均值比较亦上升35%,效果难以否定。当然,与新冠疫情前、2019年平均每星期的23万相比,不足4千的数字仍然微不足道,这亦是为什么希望政府早日放宽至“0+0”的呼声甚高。
本地疫情缓和的两个意义
要进一步放宽入境限制,不能只看经济需要,还得平衡防疫效果。尤其是输入个案占比可能较原本估计为高,值得当局谨慎而为。可幸的是,另外两组关键数字能给予乐观理由。首先是本地感染个案下跌,“0+3”实施一周的本地个案总数为24374宗,按周减少3成。这说明输入个案未至于造成本地疫情恶化,亦代表本港医疗体系有更大的能力应付输入个案。
后者见于第二组关键数字:截至周日(10月2日)晚留医人数1700人,危殆及严重患者59名,两者按周分别减少17%及3成。卢宠茂曾经指出,医疗系统若能复常,政府会考虑进一步放宽。那么未来留医人数、重症人数等若能持续回落,香港大有可能实施“0+0”。坊间盛传特首李家超或于10月19日发表《施政报告》时公布决定,这个推论不无道理,因届时已有至少三星期的数据可作参考。
最小社会成本 最大防控成效
在逐步开放的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叫价”也愈来愈多。除了放宽至“0+0”之外,也有人要求取消或放宽限聚令、安心出行、快速测试取代核酸检测等。各界有各种诉求无可厚非,惟公共决策不能只看谁人声大,必须以科学为本,平衡需要。用内地政府的指导原则而言,就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取最大的防控成效。当初推出限聚令、安心出行的原意是防止群组传播、追踪个案传播链,而目前的防疫形势已有所不同,措施是否有调整空间?但论到快速测试,其准确度明显不及核酸检测,后者的要求是否值得保留?类似问题不一而足,当局必须以充份数据说明。
再者,香港一天未能与内地通关,一天也不能称之为复常。香港总商会总裁梁兆基亦指出,未能与内地完全通关便难以回复以往的营商条件。而考虑到内地的已感染率及第三针接种率皆低香港一截,即使如一些人所猜测或在“二十大”后放宽,只怕仍然会维持相当高的防疫标准。故此,香港不论为本地疫情抑或为与内地通关,也无条件放弃防疫,亦即俗称的“躺平”。减低防疫的社会成本,绝不是放弃防控,两者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