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锐倪匡先后辞世 香港需要文化后浪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名导演罗启锐和文坛巨匠倪匡先后于周六(2日)及周日(3日)离世,文化界不少人忆起二人生前点滴,本地以至海外华人藉他们的影视小说作品缅怀一番。政府新成立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则对倪匡身故深表惋惜,局长杨润雄对罗启锐过世深感痛惜。他们对香港的社会文化贡献无可置疑,不少人更慨叹倪匡之后就难再有同等级数的华文作家,政府在痛惜之余,更要思考如何更全面支援本地文化工作者,令他们全情投入文化创作,壮大香港在文化产业。

倪匡的成名堪称传奇,初中毕业的他没有什么正统科学知识,但后来《蓝血人》、《魔磁》、《老猫》、《卫斯理》等一本又一本科幻小说,开创当代华文文学的境界,就连他撰写剧本的电影也风行海内外。写作亦渐渐他带来丰厚收入和名气,他得以全职从文,后来与金庸、黄沾和蔡澜齐名。

靠文字名利双收 今天难重现

跟倪匡的年代相比,现时本地从事写作的门槛低了许多,一般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小说散文,但要好像倪匡那般可以全职写作,似乎甚为艰难。本地生活支出高昂,而且稿费有限,有志者要么有正职,要么就克勤克俭过日子,直至成名。过往业界和政府集中于已出版的作品竞赛和作家表扬,却少有资助出版前的全职创作。问题是,成名讲求文字功力又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有多少可以付出这些成本?

过往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本地作家和文学团体运作,多数拨予机构团体,给个别作家的只是每名每年数万至十万元。相比在台湾文化部在2017年推出的“文化部青年创作奖励作业”,年度最高资助额达42万新台币,金额跟香港相若,但按生活水平计则较香港优厚。直到前年,政府的“创意香港”才成立首届“初创作家出版资助计划”,并于今年5月完成第二届申请,每个项目资助出版50万完,只能说是迟来的德政。

著名作家倪匡早前担任2019年香港书展嘉宾。(资料图片)
+4

电影业萎缩 政府支援仍不足

相比文学创作,电影制作更是烧钱。昔日香港电影业兴旺,要投资者出资当然容易又阔绰,但随着本地电影业在1990年代后期起衰落,业界陷入恶性循环,即电影的私人投资额减少,戏院、港产片产量和观众减少,业界人员转往内地发展或者索性离开行业。罗启锐当年开拍纯以本地题材和纯本地制作班底的《岁月神偷》,可谓少数。

在业界积极争取后,政府增加支援电影制作,例如在1999年成立电影发展基金,到2013年推出“首部剧情电影计划”以发掘和培育具潜质的电影制作人才,《岁月神偷》大概三成共360万元制作费就是由电影发展基金融资得来。

到前年因应新冠疫情和制作量下降,政府再推出“薪火相传计划”、“剧本孵化计划”、“香港电影导演会专业培训计划”,又提早向“电影制作融资计划”申请成功者发放融资等。此等融资、资助计划不能说没有用,但业界代表认为杯水车薪,例如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发言人田启文认为“隔靴搔痒”,政府融资比例低但又要求电影具备商业价值是难以兼顾。

事实上,至于融资计划实行至今近15年,已制作的40部电影,总批出融资额亦只是1.21亿元,相当于一年内三数部西片的香港票房而已。至于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由2013至2020年每年名单只有二至五部电影,实在难言政府支持增加电影产量。即使能够开拍,不少电影——包括《岁月神偷》——也是靠演员片酬“友情价”才可压低成本,编剧等幕后的报酬更为有限。而在几轮疫情下,即使有资助,电影制作单位也不能稳定拍摄,这对新晋一群打击尤大,不少幕后幕前工作者受访时也表示已转职保安、外卖等行业,工作档期大失预算。电影界守望相助产出电影值得鼓励,但班底要长期靠减薪无偿才可运作,亦不见有益于行业。

张婉婷、罗启锐(梁碧玲摄)

要成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政府勿只重西九

新设的文化局对倪、罗二人离世表示惋惜。惋惜之余,局方以至政府要尽力传承二人的贡献,答案显然是加强加紧培育后进,更多作家和电影工作者得以全身投入他们向往的志业。政府既要对业界培育新晋者增加资助,亦要与两岸四地以至其他地方的官方或民间华文团体串连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给更多人认识,助他们寻找事业机会。

宏观来看,世界各地政府也着重软实力,利用大众流行文化为地方行销,带起经济,改善外界对一地的形象和增加内部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亦明确支持香港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港府重视文学和电影也是达致国家目标。既然港府已大手笔投入以艺术和表演为主的西九文化区,亦要用同等重视文学和影视界别,才可对得起仍在疫情下挣扎求存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