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让人看见香港
将于7月2日开放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周二(14日)门票开售。周三免费标准门票迅即全数被预约,首个周末的特别展览亦门票售罄,反应相当热烈。考虑到香港的周末好去处本就不多,疫情又限制了大家无法外游,香港故宫即使收费也大收旺场,算是意料之内。
回想西九文化区2016年宣布获得赛马会注资建馆,及获得故宫博物院同意借出展品,回归二十周年之时国家主席习近平更亲自在港见证了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与故宫博物院签订合作协议。转眼五、六年过去,香港故宫能够如期开幕,为回归廿五周年锦上添花。以香港大型项目经常工程延误的往绩来说,香港故宫在这方面已很不错。
政治争议下的香港故宫
但另一方面,香港故宫以至西九文化区却又像是香港的缩影。以香港故宫来说,当年西九以及政府当局公布大计时,在社会以及立法会惹来了一些质疑。时任立法会议员陈淑庄批评当时身兼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主席的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漠视咨询程序,迳自拍板在西九兴建香港故宫,有市民更上纲上线指香港故宫是“洗脑工程”。但社会心知肚明,如果西九引入的是大英博物馆的展品,那些人大概只会拍案称许,漠视咨询、“洗脑工程”云云的说法说到底,反映的是部份香港人对中国的抗拒和戒心。常言文化是文化,政治归政治,但在高度政治化的香港,政治争议总是容易殃及池鱼。
其实我们毋须讳言,香港故宫作为长期展出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博物馆,当然是为了让香港市民和游客能够更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份,在历史及文化上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对于推广中华文化可谓理所当然,正如以往文化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也曾展出养心殿文物和陈设、清宫帝后诞辰庆典的珍贵文物等,也曾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欣赏。
中西与古今荟萃 西九如香港缩影
只不过与此同时,西九文化区又不是只得香港故宫此一博物馆。去年开幕、位于香港故宫东面的M+视觉文化博物馆,便拥有逾8,000件来自香港、中国内地、亚洲以至世界各地的当代视觉文化馆藏,例如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享负盛名的《亚洲土地》。以香港故宫和M+为两大博物馆的西九文化区,正好象征着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不但是东西文化荟萃,更兼备传统与现代的向度。而且这个“荟萃”并非只是分而立之,例如在M+就有不少以亚洲为本位的中国相关展品,香港故宫的“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展厅亦包含了法国罗浮宫的文物。
文化基因得天独享,却不代表事事顺遂。多年以来,西九文化区面对不少大小难题。西九最早可追溯自1998年董建华政府提出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定位是设备先进的新表演场地。其后曾荫权政府在2008年批出216亿元一笔过拨款予新成立的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供其自负盈亏地推行西九文化区计划。整个文化区占地40公顷,滨临维多利亚港,包括戏曲中心、艺术公园、自由空间、M+及香港故宫等重要组成部份,大有潜质成为世界级的艺术文化区。惟谢卓飞、连纳智和栢志高三任管理局行政总裁都是提早离任,去年亦发生首席财务总监即时离任的事情,管理层人事经常变动令社会忧虑西九发展方向。
“咁多问题因为Management唔好?”
如今管理层人事似乎稳定下来,唐英年是西九董事局主席,冯程淑仪是行政总裁,陈智思则兼任香港故宫及M+董事局主席。后者既有艺术背景及行政管理经验,或者值得外界寄予厚望。但与此同时,西九又面对财政压力,整个文化区上年度营运收入下跌六成,录得7.8亿元亏损。个中既有疫情对人流的影响,但门票本来就不足令文化区收支平衡,而位于M+与戏曲中心之间的一连串设施,以至综合地库及其上盖商业项目有待落成,此等自身因素都显着限制了西九文化区的经济收益。冯程淑仪已明言要靠土地的价值来支撑西九财政,陈智思则指会考虑开放香港故宫部份展览的命名权来增加收入。
不论是舵手轮换、管理问题、疫情打击以至要靠土地来应付财政需要等,凡此种种都充满香港的影子,跟香港的管治问题可谓大同小异。回归廿五年来,“香港已死”的悲情论调从没停过,但犹幸香港就跟西九文化区一样有着不少先天优势,底子良好。只要认清我们的优势,取长补短,不但西九文化区能成为国际级文化景点,香港亦必定可以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