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逝世】与其扩展金庸馆 不如兴建文学馆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文坛巨人金庸上周二(10月30日)辞世,书迷纷纷到“金庸馆”悼念。金庸的作品地位崇高,证明香港绝非文化沙漠。其实,学者和作家整理资料后,发现本地文学活动早在1920年出现,其后不少内地和台湾作家驻足香港,发表作品,加上二战后两岸严格规管文学创作,香港成为华文文学的重镇。从历史脉络看来,香港文学有其独特地位;政府应设立文学馆,承传香港文学,记念前人、保存珍品、介绍香港文学史,向世人说明,香港除了是经济城市,也是文学城市。

金庸馆外墙为以《射雕英雄传》为题材的水墨画,画面壮丽。(李家伟摄)

藏品散落四周 建文学馆还原香港文学

编写文学史、征集文学藏品、举办文学赏析会,纵可由民间主导,但租金和人手开支高昂,民间独力难支,政府不应袖手旁观。现时电影资料馆、艺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博物馆等,都收藏了具价值的香港文学文献。但是,藏品散落各处,难让公众完整认识香港文学,政府应该将这些砌图拼合,镶在裱框,向公众完整展示。

保存和展示只是文学馆的基本用途;正如其他展览馆和博物馆,文学馆可肩负研讨、推广、表演等功能。文学创作不是一小撮知识分子的玩意,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供市民参与和欣赏。因此,文学馆的活动应面向公众,培养市民兴趣。此外,文学馆也可扎根社区,例如举办文学社区导赏,同时连结四方,例如推广作品翻译、文学家交流互访。环顾两岸,中国现代文学馆在1985年开馆,国立台湾文学馆在2003年开幕,反映当地政府对文化的尊重;香港文学有其独特历史价值,政府对设馆诉求却置若罔闻。

位于富德楼一楼的香港文学生活馆在2013年进驻,是文学界多年争取在西九设立文学馆不果的另一尝试。(陈嘉元摄)
+10

民众期望西九设馆 政府冷待

政府落实西九文化区,民间一度认为是成立文学馆的契机。2002年,政府成立督导委员会,策划西九龙文娱艺术区。2004年,香港作家联会邀请文化界人士联署倡议筹建香港文学馆,并座落艺术区,联署者包括也斯、饶宗颐、刘以鬯等,政府却未有理会。后来,民间炮轰西九单一招标批地,是赤裸裸的官商勾结,政府宣布规划咨询推倒重来。在2009年,另有文学工作者成立“香港文学馆倡议小组”,要求政府在西九觅地建馆。政府和西九管理局冷淡回应民间诉求,民间倡议小组终在2013年转型为非牟利组织,成立民间的“香港文学生活馆”。

2014年,倡议者之一兼著名作家董启章获选为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他当时向任职政务司司长的林郑月娥发表公开信,慨叹愧对有志投身文学界的中学生,因为他认定“在香港根本就近乎不可能成为文学作家”。他质问政府为何迟迟不肯建文学馆,营造优良的文化气氛;可惜,信件乏人和应。

【金庸逝世】《射雕》隐身六旬振翅海外 香港文学如何名扬四方?

【01观点】金庸武侠世界 只能活在博物馆?

【01观点】变阵改播新《射雕》 大台收视有得救?

【01观点】香港原著香港班底  为何香港再拍不出《射雕》?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主上盖工程预期将于2019年年中动工,计划于2022年启用。(政府新闻处)

突设故宫博物馆触怒业界 更证政府轻视文学

到了今年,西九管理局解释,不在西九设文学馆,是因为香港已有文学藏馆,又强调在西九艺术公园的“自由约”活动,是支持香港文学的例子。的确,这些活动有助推广文学,但相比即将启用的戏曲中心、以及兴建中的M+博物馆,西九投放在文学的资源只是聊胜于无,未能齐观文学及其他艺术。

也许有人会问,西九大局已定,此刻增设文学馆是否合适。其实,林郑月娥2016年底曾在文化区中途加入故宫文化博物馆,并绕过立法会批款。在特首选举前,林郑不惜受千夫所指,也要推动项目,可见她对文化的重视;但是,为什么区区一个香港文学馆,却不能立足西九?故宫博物馆横空出世,反映西九不设文学馆的真正原因并非缺乏土地、金钱,而是政府轻视文学。

与其扩金庸馆 不如兴建文学馆

一直以来,技术官僚掌握大权,他们毫无文化视野,令本地文化团体缺乏支援。近日,梁振英发文悼念金庸,称香港应该有一个更大规模的金庸馆;他似乎忘记了,金庸馆正正是在他任内落实兴建的,当日他对香港文学馆的诉求,亦无动于衷。既然金庸是香港文学史的关键一章,与其扩建金庸馆,政府倒不如设立香港文学馆,让世人更深入认识大侠著作,也一并了解其他香港文学著作。扶持青年艺文工作者,重视本土文化发展,是林郑的政纲。文学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大可以藉落实建立文学馆,为文学界注入力量,为她的文化政策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