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副司长能否改善施政效能?
历届特区政府被批政策局之间各自为政,政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未能担起督导和统筹工作。行政长官当选人李家超在周日(15日)受访时虽然没有透露政府架构重组方案细节,但他表示担任司长期间忙碌,需要时间思考政策。盛传他有意新增副司长,分担现时两位司长职责。其实,要政策有效落实和禆益社会,增加副手只是一个可能方法,但关键始终在于问责官员要更换施政思维。否则,光增加副司长无助施政,只会架床垒屋。
现届林郑月娥政府为下届政府提出架构重组方案,建议增设副司长为大型区域发展和跨局议题提供更高层次的协调,但留待下任持首考虑。李家超周日指重组方案要在行政会议讨论后才发表意见。不过,他表示在担任政务司司长期间,工作繁重,除了要经常主持十多个委员会,也要时间思考如何下放政策局执行,认为要有能力统筹。有报章引述消息,他会增设财政司和政务司副司长,前者协调发展局和房屋局工作,后者负责扶贫及青年事务。
觅地建屋、扶贫和重建与青年关系是政府要务,李家超重点处理这四大范畴优先施政。若然报章消息属实,外界可解读为他预期分管司长职务可以增加施政效率。
加了副手还要换脑袋
但数不是如此简单。历届政府施政失误,真的是因为司长分身不暇,统筹不效导致吗?以土地房屋为例,固然香港觅地建屋的进度缓慢,身兼土地供应督导委员会主席的财政司司长要为疏于督导、未能及早督促发展局和运房局精简流程负责,但问题整个管治阶层的思维缺陷和决心不够。政府始终不肯打破地产财团和原居民等土地既得利益格局,最简单的例子是收回粉岭高球场建屋和终结丁权。李家超在政纲提出由司级官员带领委员会加强统筹造地建屋,释放私人土地发展潜力,但若司级官员没有解决问题的魄力,甚至忌惮既得利益,未来土地房屋发展难言公平公义。
再以政务司司长为例。现时司长身兼15个咨询委员会和督导委员会主席,又要履行一系列法定职能,拟定立法议程时间表,的确光是开会已经花掉不少时间。若由副司长分管扶贫职务,理论上可以腾出时间给司长监督其他政策范畴。不过,副司长人选必须摆脱旧有扶贫思维,尤其要著墨改善一次和二次分配,才可达致扶贫目标。这包括提升最低工资,亦要为减贫定下目标,以及落实全民退休保障,绝不可满足于解决千人跨代贫穷的计划。
统筹角色岂可看轻
现时社会对政务司司长角色和职能较多讨论,因为林郑月娥早前形容该职位自李家超辞职参选后悬空“对特区政府的工作没有甚么大影响”。诚然在高官问责制推出后,部分政务司司长的权力转移到政策局,政务司司长自此着重统筹部门的角色。不少评论认为统筹如同等闲,但只要司长认真履职,包括督促政策局完成目标,协调部门间的矛盾,调动资源排难解纷,一样有助推进政策落实。
总的来说,要改善施政效能,解决社会痼疾,新政府设立副司长只是其中一个方法,重要的是团队革新思维,而且排除万难达到目标。李家超提出为政策设立关键绩效指标(KPI),是推动政策局履行政纲和施政承诺的方法。他提到新制针对事项而不打算针对人,但如此一来就欠缺约束力,指标跟现时的服务承诺分别有限。指标应该最少跟问责团队的升迁和待遇挂钩,而政务司司长统筹部门工作,更应要受牵涉跨部门跨政策局的指标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