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声道|熔断机制该“休眠”了
来到后疫情时代,与世界各大城市连通已是各地政府积极推动的一大施政方针,各航空公司也都乐意配合。毕竟大流行期间,各大城市的连通只剩下“藕断丝连”,许多航线被迫停飞停航,造成许多人有家归不得,有国回不了。
来稿作者:陈文坪
回顾过去,港府不时对航空公司采取熔断措施,造成了许多寒蝉效应,致使一些航空公司难以预估业务的发展而裹足不前,香港第五波疫情缓解后,港府除了放宽入境措施,也取消了欧美航空公司飞香港的禁令。
禁令取消但“紧箍咒”仍在
不过,禁令虽取消,但系在航空公司头上的“紧箍咒”却没有拿掉。因此,欧美航空公司还是迟迟没有行动飞香港的航班。是因为港府还规定,航班上只有5人或总人数的5%入境时被验出确诊,航空公司就会被熔断两个星期,不允许在香港降落。
冠病大流行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世界各地对这一病毒的传播,即便时不时有变种病毒出现,科学界、卫生专家对这一病毒已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与2020年春刚发生时各国所采用的封城锁国相比,至今许多国家、地区都采取更科学化、更可持续性的管理方式来管控疫情。
正是如此,香港多位议员、包括一些商界领袖、医学界教授都呼吁港府撤销熔断机制。特别是在目前疫情已可控的情况下,减少对航空公司的干预,以利香港人民回港,更多航班来回香港,确保香港继续保持航空中心地位。
大流行超过两年,对于冠病的发生从何而来?政治“口水战”虽打了不少,但科学界、医学界至今没有定论。这也是为什么不时有小报媒体夸夸其谈与爆料病毒来自于“外星球”这一虚言。既然科、医界对冠病的宿主或来源没有结论,为何把责任归咎于航空公司?这算不算合理?这又与航空公司有多大的关联?
大家都知道,航空公司是在执行飞行任务。飞行安全是航空公司的首要与重要任务。航空公司是负责把旅客从A点载到B点,确保旅客安全抵达终点站。至于其它事务,航空公司应属于“配合”性质。
防疫是政府与卫生部门的任务,非航空公司的首要事务。确保旅客有合法入境签证,才能发放登记证,确保旅客必须持有效冠病检测结果阴性,才获准登机;登机后必须全程佩戴口罩,机舱里不售卖食物、饮料等。这些才是航空公司的职责。旅客抵达终点站后,一组或多个人被检测出冠病阳性病毒,就把责任算在航空公司的头上,这是可商榷的。
标准莫衷一是 航空公司难配合
因为冠病检测报告不是由航空公司出具的证明,是相关卫生、科学部门(有时是大使馆)所指定的医院/诊所进行的检测。即使有差错,也是由出具证明的相关单位负责。把航空公司当成“代罪羔羊”是不合理的。
可以这么说至今为止,检测冠病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国际标准。各国都是依据自身对病毒的认知而设定。以Ct值来说吧,一些国家是以Ct38或更高为检测标准,一些地区以Ct30为检测依据。谁是正确的呢?正是如此,这也造就了一些旅客在A点所持的冠病是阴性报告,一天后飞到B点,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航空公司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啊。
去年从新加坡回到厦门的一位中国国民,登机前已持有检测阴性证明,到达厦门后检测也是阴性,经过三个星期的酒店隔离,多次检测阴性无疑。回到家后又居家健康管理七天没出现问题。在第38天后,他的家人被检测到带有病毒而致使多地区封城。许多线民把责任归咎于这位仁兄是在新加坡染病回国后的“零号”人物,对他来说实在是无辜,也不符合科学精神。航空公司是负责载送旅客,把客人被检测到带冠病阳性这一责任归咎于航空公司,是不合理的。
来到后疫情时代,大流行会何时结束?会怎么演变?精明的科学家、医生都“毫无头绪”。不过,各地政府都采取科学的态度而非人为主观的因素来防疫防控。港府至今还实行的熔断机制,已“不合时”,不符合航空业的发展,也是“损人不利己”的手段。日前,飞中国大陆多个城市的航空公司被熔断,一张机票被炒到10万至20万元不等。受累的是谁?是那些急需回国的国民。
世界各地绝大多数已开放边境,香港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协助航空公司从疫情中复苏,让更多航班飞往香港,而非加重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这不但有利港人、也有利香港经济复苏,更有利香港保持国际航空中心地位。港府应该多听取民意代表的心声,也应多听取医学界的意见,结合国际现状,作有利于香港航空业的发展,是时候让熔断机制进入“休眠”的状态。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时事评论人,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时事和经济民生。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