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声道|从新加坡回看香港的通关纠结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抗疫进入第三个年头,海外许多国家已逐渐走出疫情阴霾。4月26日起,新加坡开放程度更是恢复至疫情前状态。世界各大城市、东南亚地区都相继对外开放中。

作者:陈文坪

综合香港媒体报导,一部分港人对港府放宽防疫政策忧心忡忡 ,怀疑港府有意走“共存”;也有社论要港府对“外防输入政策大改动 通关次序须先说清楚”的言论发表于报端。可见,港人还在纠结通关次序。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第五波受控 开放成议题

回顾过去,港府对入境者采取比大陆较宽松的隔离政策,与大陆通关迟迟无法达成。港府因两边都不著岸而备受批评,被指一边想著与大陆通关,防疫却走“共存”之路。

今年一月,疫情在社区爆发,面对疫情来势汹汹,医疗资源挤压、护理工作混乱不在话下。但港府及时推行居家隔离措施、放弃全民核酸检测,改为抗原快速自测,派送防疫包给市民,大大减轻了医院、医护人员的负担。

经过三个月的全力抗疫,香港疫情已经受控,目前日确诊降落到三位数的低位。定位国际城市的香港,港府一边冀望与中国大陆尽早免隔离通关,另一边却也希望能与国际社会继续来往。

港府宣布从4月21日起放宽防疫措施,餐饮业允许更多堂食人数,商企也恢复营业、消闲娱乐也可进行,两大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海洋公园也开放。面对国际社会的批评,港府也作出调整,取消先前的熔断政策,允许更多航空公司来往香港,重新与海外各大城市联通。香港居民与非居民入境者的隔离也一律缩短至7天。这是顺应疫情受控而逐步开放,采取科学防疫。但却遭到部分港人、政治人士的质疑。

“免疫屏障”有利开放

香港经历Omicron疫情,也看到上海封城造成的乱象后,港人对“清零”的态度有了一定转变。换言之,不像早前坚持要港府推行全员核酸检测、社区清零政策。港大医学院教授孔繁毅也指出,香港目前至少有400万人感染,许多人都有抗体,已形成“免疫屏障”,也无须全员检测,可以进一步开放。

从目前港府推行的防疫政策窥视,走“共存”方向与海外先行联通是首要工作。不过,港府也没有放弃与大陆通关的希望。但迫切性已有所缓解,因大陆多地不时也爆发疫情而封控。大陆官方虽坚持“动态清零”,但何时达到清零?时间表只是白纸一张。

香港在经历第五波后疫情已经缓和,港人对冠病也有更多认识,医疗系统也更有韧性。走向开放是确保香港继续保有国际中心地位的条件。如果港人还纠结于与谁先通关,那是自我设限;如果还继续纠结于全员检测社区清零,更是浪费有限资源。

港府调整防疫政策,港人从海外回港须隔离7天。非香港居民来港,以同样的政策执行,部分人士却有意见。难道港人回港不带毒,而非港居民来港就会带毒?这岂不是双标吗?

香港社会上还弥漫著一种“情意结”,就是一定要先与祖国通关,才方可考虑与国际通关。这是什么思维?香港要继续保持国际地位,与国际连通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也应是及时的。

新加坡共存并非躺平

面对后疫情时代,改变防疫策略,清零须付出高昂代价,转向“共存”之路已是趋势。这一政策是否不顾人民的卫生健康,是否向疫情“投降”的消极策略?那是一大误区。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采取走“共存”之路的防疫经验,是一种积极的、可持续性的。让人民走出疫情阴霾,走向正常生活,是科学防疫的方法之一。

回顾当初,许多民众、海外一些媒体人都“炮轰”新加坡政府防疫是在“躺平”,放任疫情在社区传播,危害人民生命,必将出现高死亡率现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结果却恰恰相反,新加坡因冠病的死亡率不但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在防疫期间,人民生活没有多大影响。4月26日起防疫除了室内保留戴口罩外,其它已恢复疫情前状态。完成接种疫苗者入境新加坡免检测、免隔离,夜场歌照唱、舞照跳。在这之前,新加坡更向全世界开放边境。

现在,港府在防疫策略有所调整,是基于香港防疫现状,结合国际社会、大陆疫情防控的走向。即便转向“共存”之路,这也是一种科学防疫。港人根本没有必要纠缠开放的次序。

只要有利于香港的发展,而且是可持续性,都是积极的、可取的。至于是否需要与大陆先行通关,然后才与国际社会通关,那应该看疫情的受控情况。就如之前香港、新加坡两地三次达成的“旅游泡泡”,最终因疫情变化,不得不喊停一样。如果当时成行,那与大陆先通关重要吗?

同理,香港如果可以与国际社会先行通关,也是防疫的成果与里程碑。港人应以香港的福祉为宗旨,不必纠结于通关次序。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时事评论人,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时事和经济民生。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港人何须纠结通关次序?”。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