㓥房户给李家超的施政考验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特首选举唯一候选人李家超在周日(24日)落区探访㓥房户。他没有回应当选后能否做到公屋三年上楼和制订告别㓥房时间表,他和竞选团队亦似乎不掌握现时公屋配套缺失,未能说明如何“以结果为目标”。

李家超探访了两户㓥房家庭,了解到老妇难于上落唐楼,单亲家庭当中的子女难于在狭小房间专心上网课学习。他们最大愿望是尽快获编配公屋,改善居住环境。他在社交平台称“有一个想法,如果基层市民愿意,他们可以选择提早搬进新落成的公共屋邨”。他亦指要加快建屋,增加房屋供应,就必须压缩程序。

㓥房户要的是建屋承诺

相信李家超以至一般人也了解九万多㓥房户处于水深火热,渴望早日上楼,探访活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比起泛泛而论,基层希望最想得到的是这位准特首能承诺公屋建造何时可以加快加量。

李家超落区探访基层及少数族裔,随后见记者总结行程。(郑子峰摄)

去年政府介绍公屋项目由“生地”到落成最少要10至11年。近月发展局提出精简土地发展程序,例如合并申述和同步处理,以及填海计划、收地咨询及授权等工作同步和提前开展,预料可减省两年至两年半时间,而运房局则已采用“设计及建造”采购及“组装合成”建筑法来压缩建屋时间。再者,未来的建屋地点会愈来愈多位于较平坦的北部都会区和新填海区,平整工程相对简便。就此,竞选团队大可采纳政府改革,在此基础上订立公屋兴建的目标年期。只要把年期缩短至七至八年,幅度已是三分之一。

当然,建屋仍是需要时间,一般家庭三年获首次配屋的目标在中短期也难达到。竞选团队宜在提出建屋目标时,同时务实调整首次配屋时间至例如五年,以及维持轮候三年后合资格获得现时政府福利援助的资格。若说要“以结果为目标”,下届政府甚至可以把配屋承诺与官员仕途问题挂钩。

有了公屋落成的时间目标,终结不适切住房时间表和路线图也可顺势推出。而要提升轮候公屋期间的生活质素,李家超当选后要善用社区隔离设施作过渡房屋。

不少基层无法承担㓥房租金,只能次一级租住工厦㓥房单位。(资料图片)

提早上楼既非新事也非可取

安居不只限于有瓦遮头,而是指基本衣食住行生活满足。居民在住进新单位时,应有交通、商舖、学校、社福设施等配套,形成社区。近年一些屋邨设施的启用时间晚首批居民入伙,引致各项生活不便,被居民、社福团体和地区代表批评。举个例子,五、六年前观塘安泰邨入伙时,学校、巴士服务和儿童青少年中心未能赶及齐备,重建后的苏屋邨在安排首批居民入伙后三年,社会服务团体才陆续进驻邨内社区综合服务大楼。

住屋配套不同步的原因多样,例如政府误以为可依赖邻近屋邨应付生活需要,或者等候几期居民入伙后才算有足够人口比例给机构提供服务,对长者和幼儿需要社区照顾群体尤其不便。稍为对公屋范畴有认识的人,也不会觉得提早上楼是独到想法,李家超应摒弃“提早搬进新公屋”的想法,反而要力争上楼和资源同步。

房屋政策是李家超政纲和当选后施政的一大考验。从民生福祉而言,安居是择业、婚姻、生育的前提,是一切生活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元素。从政治而言,新政府要解决的房屋问题相当具体,如上所说,就是兴建公屋量和时间,以及终结各类不适切住房的日程。到现在仍对数字避忌,是否因为避免令现届政府尴尬,还是担忧他执政后也难以扭转基层困境?不论是什么原因,这两组数字也说不清,本来就与“以结果为目标”的说法矛盾,令人担心新任政府因循守旧。希望他在探访后对房屋政策的笼统回应只是“卖关子”,在本周公布政纲时能铿锵有力订下目标数字,给基层和市民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