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粮食同现危机 制裁风波后果渐现

撰文: 倪文迪
出版:更新: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令能源与粮食供应陷入危机,对原本已经高企的全球通胀再带来新一轮的刺激。不过,在西方与俄罗斯的经济博弈中,参与制裁及没有参与制裁俄罗斯的国家却有着不一样的情况。

中国与美国在本周分别公布了3月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从当中可以看出,没有参与制裁的中国几乎回避了大部分由制裁俄罗斯所引起的通胀问题。从这些数据足以推论,中国在继续与俄罗斯的交易中,确保了一的价格稳定,有效保持其工业的价格优势。

俄罗斯及乌克兰都是小麦的主要出口国。

中美PPI的差距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反映了制造业的原料价格以及工厂出货价格,是整体物价的上游位置。假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最先将反映在PPI上,然后才传导至下游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因此,3月的PPI数据最能反映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对全球物价的影响。

从整体而言,过去一年由于疫情后需求复苏、产业链受阻、以及全球货币超发叠加所引起的大宗商品价格急升,已令PPI大幅上升。但仔细研究之下,中国去年的PPI要比美国为高,反映当时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对中国上游制造业的打击较大。例如,中国去年5月PPI已达到同比增长9%,10月最高峰时更高达13.5%;反之美国5月PPI同比增长只有6.6%,去年12月最高峰时才9.8%。

不过,2022年初以来,中国PPI缓缓下降,反之美国的PPI却未有减缓的迹象。尤其是,美国3月PPI进一步推升,与去年同比增长达11.2%,增速创下了2010年以来的纪录;比2月环比则增加1.4%,亦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纪录。3月美国PPI急增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受到能源及食品物价大幅上升所影响。在3月中,能源原料价格上升5.7%,食品上升2.4%,增幅相当惊人,也反映了俄乌战争所产生的“普京通胀”(Putin-flation)确实存在。

反而,中国3月的PPI却未有大幅上升,同比上升8.3%,环比上升1.1%,虽然仍略高于预期,但已比美国3月数据要温和很多。而且再具体地查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的话,燃料动力类的原料价格指数环比只上升了1%,农副产品类更环比下降了0.2%,远低于美国同类数据的5.7%及2.4%。这意味了俄乌战争所带来的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上胀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轻微。

宏观物价影响竞争力

中美的PPI数据反映的不单只是两国的情况,更可宏观地反映了对俄罗斯制裁持不同态度国家在整体生产指数上的变化,证明参加制裁对生产物价的拉升有显著效果。美国是能源及粮食出口国,尚且受到如此大的影响,在能源和粮食方面长期依赖进口的欧洲,其生产物价恐怕遭受到更大的压力。欧盟最新的PPI数据显示2月俄乌战争尚未爆发时,PPI同比已高达31.4%这个史无前例的程度,那么下月初将公布的3月数据很可能再创下历史新高。

PPI反映的是上游生产的物价,不单影响到最终传递至下游的CPI,宏观生产成本亦会影响到工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PPI不断升高将提升人民的生活压力,尤其是俄乌战争所影响的能源与食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也会令不断打击工业的竞争力。长期下来有可能令社会生活成本提高,以及实体工业进一步外流。近日,德国玻璃制造商协会就发声明,如果再不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那么德国所有玻璃工厂不单要停产,其设备投资也将全数付诸东流(玻璃生产线必须长期开动,一旦停止的话,液化的热玻璃将凝固并破坏设备)。另一方面,与俄罗斯保持友好的国家,则很可能可以压制住通胀成本,成为赢家。这也难怪印度面对西方国家不断的压力,仍然选择坚持从俄罗斯购买能源。如果西方坚持长期对俄罗斯制裁,也许最终到底是谁在制裁谁,也难以搞清楚。

即食面价格因俄乌战争而上升。(营多面官网)

香港虽然没有参加制裁俄罗斯,但与欧洲同样也依赖进口能源和食品,很可能也难逃“普京通胀”的影响。消委会最近对本地3间超市的调查显示,3月平均售价较1月上升4.2%,其中多样食品价格显著提升。当中固然有一部分是受疫情防控措施下,居民于家中“囤货”所影响,但像包装蛋糕价格上升了24.8%、即食面上升了6%,即很大可能是由于小麦价格受到俄乌战争的影响。例如,广受港人所熟知的印尼捞面因为俄乌战争推升小麦价格而出现缺货情况。假如俄罗斯制裁持绩,很可能香港的食品价格将继续面对高通胀问题,届时基层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政府最好能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