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概股回流潮 香港政府未准备好

撰文: 倪文迪
出版:更新:

上月,美国证监会(SEC)公开了一份在美上市中国企业的预定除牌名单,引起市场担忧中概股面临集体被除牌的危机。中国政府随即指双方正就审计问题进行沟通,上周末更提出修改监管规定准备在审计问题上让步,向市场传达有可能避免除牌的讯号。不过,相关问题仍存在众多变数,对于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尽快回香港进行第二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仍是避免退市风险的重要一步。

这次中概股的退市风险源自202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该法规定如果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连续三年无法向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提交审计底稿的话,将会被强制除牌。以该法从2021年生效起计,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最快将在2024年初公布完2023年全年业绩后面临退市风险。

美国证监会(SEC)将百济神州等五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退市风险名单,中概股遭遇重挫。

回港上市管理退市风险

中国政府上月强调正就审计问题与美积极沟通,而且日前中证监也提出了修改海外上市企业的监管规例的草案,被认为有意在向美提供审计底稿上作让步,包括不再规定审计检查应以中国监管机构为主进行,或者要依赖中国监管机构的检查结果。不过,美国当局对于成果却不太乐观,PCAOB上月底的公开声明中称即使是敏感行业“完全获取审计文件”也是“不容谈判”,中国企业的让步是否足够仍是疑问。

不管如何,一方面审计问题尚未知结果,另一方面随着中美博弈的趋势日益明显,美国积极利用其在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干扰中国发展,未来对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再提其他要求亦非不可能,届时又可能再产生新的退市危机。因此对于那些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回港进行第二上市或第二主要上市实在是防范风险的“打底”工夫。至少万一被美国强制除牌时,仍不至于完全退市。

港交所制度透明,是吸引中概股的其中一个原因。(资料图片/江智骞摄)

香港应做好规划

香港政府过去一直称已为迎接中概股回流做好准备,今年2月发表的《财政预算案》亦提到政府已准备好吸纳优质中概股公司在港上市。不过立法会议员林智远问及政府对中概股回流具体有何准备及有否时间表时,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本周三(6日)的书面答复中只提及到政府已在本港的上市规则上做好了准备,似乎未有与内地部门和这些在美上市的企业主动连络,亦未能提及具体的时间表。

一般情况下,企业是否来香港上市又或者什么时候上市,都是商业决定。但当下退市风险日增,情况不能同日而语。如果中概股真的因为退市风险而一窝蜂地回港上市,那资金流动性未必能应付这么多企业在短期内集体回港上市集资。虽然政府回复中提及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中占市值七成的19间企业已完成回港上市,不过根据估计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市值在3月25日仍高达1.19万亿美元,亦即未回港上市的中概股市值仍高达3,600亿美元,并非能简单消化的项目。

政府有必要做好回流上市的时间表管理。即使具体的时间表不便向公众公开,但港交所、证监会、政府各方应该积极连络这些中概企业,又或者通过与内地部门沟通,尽早了解它们回流的意愿及尽早做好沟通安排,以及了解它们是否有何难处。否则随着距离2024年初愈来愈近,发生不可预期的问题,例如挤迫上市的机会便愈大,不能总是等到问题发生后才想办法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