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调整政策 反映金融稳定之重要
近日中港股市因一系列负面因素暴跌,港股盘中更一度跌至18235点,下穿2020年的“疫情底”,创近七年新低。作为紧急应对措施,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周三(16日)主持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专题会议。会议强调有关部门当负责任地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推出收缩性政策则应慎重,要回应市场的热点关注;而凡推出对市场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前,都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
这某程度而言相当于承认内地此前一系列的监管及限制政策未有照顾到市场的关注,并承诺进行检讨以提振市场信心。有关的消息扭转了市场对中港股市极度悲观的预期,刺激指数大幅度反弹。3月16及17日两个交易日恒生指数反弹逾3000点(16.8%),恒生科技指数更大幅反弹了31.7%。
今年以来的“灰犀牛”和“黑天鹅”
中港股市今年以来的走势比各地股市都要差,仅比受西方全面制裁的俄罗斯市场要好。股市出现近乎恐慌性抛售乃由一系列悲观因素交叠而成。首先是西方国家普遍通胀走高,美联储已预示年内很快将进入加息周期及开始“缩表”,市场预先对加息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中国本身经济出现放缓的迹象,而且去年以来对平台经济的反垄断调查及对房地产的去杠杆收缩政策都大大打击了部分指数权重股的业务前景。
除了这些“灰犀牛”,2月底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又成为了市场的“黑天鹅”。虽然事件短期内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不大,但由于市场忧虑美国可能报复中国不制裁俄罗斯,外资为减低风险便对中国市场敬而远之。更甚者,近日美国证监会(SEC)基于《外国公司问责法》而预告五间中概股公司如无法在限期内满足监管要求将被要求退市,令起了市场对中概股的猛烈抛售,多间美国投资银行更将中概股一律评为“不可投资”。
金融稳定对实体经济至关重要
有部分人认为股市短期波动对实体经济没有太大影响,又或者认为股市本来就有一定风险,政府无必要积极干预。而且中国当局过去一直强调金融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时而批评市场“过度扩张”、“野蛮生长”,更强化了市场对中国股市的悲观看法。例如周二(15日),《彭博》知名财经专栏作家任淑莉就发表评论指中国当局根本“不关心短期市场波动”,只在意实体经济,其领导人不会“从股市表现中寻找价值证明”,呼吁投资者与其对中国政府抱怨不如卖掉手上的中国公司股票。
中国向来不希望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割裂,这除了表示市场不应离开实体经济成为资本炒作空转的工具之外,同时也代表不应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两者割裂。有些人指出中港股市近来遭到西方资本恶意沽空,被金融围猎。在现阶段而言,我们无法肯定这种说法是否真确。不过无论股市是否被恶意沽空也好,市场暴跌也会严重打击金融稳定。
股市影响上司公司市值,直接影响到公司的集资能力。如果中国公司被国际资本标签为“不能投资”,那将来中国公司将难以在资本市场集资,对中国公司的竞争力有很负面的影响。而且,不少持股者需要融资时会以股份作为抵押,一旦这些股份出现暴跌,借方便很可能会要求他们增加抵押。例如《彭博》近日便引述消息指,由于中概股暴跌,像瑞银、花旗等已开始要求其富裕的亚洲客户追加保证金。这轻则提高了公司借贷成本,重则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严重可能令公司倒闭、提高失业率。试问这又怎么可能不影响实体经济呢?
中国监管当局这次会议显然注意到市场稳定的重要性,为先前的政策作调整并示意监管政策要面向市场。我们也不应该错误地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切割,要明白在市场与监管当中必须取得平衡。而香港作为内地公司及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头,在整体金融稳定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对近日金融波动就表示,香港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无可避色受到外围冲击,但香港仍可协助中国资金“走出去”,在中概股回流上市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上协助金融稳定。同样的道理,这次市场暴跌反映了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安全一脉相承,香港应该多与内地就此方面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