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有规划 勿拍脑袋议政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香港爆发第五波疫情,多名中港货运司机染疫,跨境货车滞留文锦渡引致中港物流受阻。其中一个最明显影响便是市民近日得挨贵菜,市面能看到超过40元一斤的菜心或是100元一斤豆苗,比正常价格高出两倍以上。

近日有建制派议员在网上直播议政时提到菜价高昂,建议保护本地农业,例如留部分农地,不要全部拿来起楼。市民挨贵菜固然无奈,但单因为此便提出发展本地农业,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思虑不全。

本地农业发展要有计划

其实香港并非没有农地,根本毋须特别保留。按政府2017年的统计,全港共有4,400公顷农地,当中有3,700公顷为荒废农地,要不然发展农地和“棕地”也不会成为近年的议题。香港农业不兴不是因为没有农地,而是因为没有人耕作,而其原因是农业的经济收益远比城市工作低。

近年随着本土思潮兴起,有人提倡振兴本地农业。但要发展本地农业必须有客观的计划,不然可能只是种口号式的幻想。从事什么经济活动主要是依据经济逻辑,而非只靠热诚,要持久有人种田耕作,从事农业的收益便得要与城市工作有竞争力。近日的贵菜成因只是因为疫情阻碍了物流,问题很快便会缓和,只因为数天的贵菜难以说服人投入本地农业生产。

+5

即使有人因此投入本地农业,但要长时间维持下去便需要有竞争力。例如2020年疫情初起之时,口罩甚为缺货而炒高了价格,有不少人看到机会便投资本地口罩流水线,不过随着内地复工后,口罩供应大增,不少本地流水线最初因为欠缺竞争力而被淘汰。

假如想发展本地农业,便要有改善长期竞争力的具体发展方案,例如利用高科技在室内大规模耕作以减低成本等,不然都是纸上谈兵。

香港无法完全自给自足

另一种提倡本地农业的原因是认为香港必须有自给自足的能力,不能所有问题都依赖内地供应,这便牵引到香港对内地依靠程度的大问题。

香港只是一个城市规模的地区,包括内地以至于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城市能全面的自给自足,客观现实上必须某程度上依赖其他地区供应。以粮食而言,内地近四成人口为农村人口尚且得进口粮食,香港难有空间让四成人口从事农业,更难言粮食自给。所以本地农业最终可能只是小众产业,对自给自足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这并不代表香港得全面依靠内地,但既然不可能什么都独自包办,那在选择什么东西要自行生产的时候便得考虑效益。效益包括了经济及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易懂,如果一项产业能有可观利润,自然有动机自给自足。而非经济因素则要顾及物品对市民生活的必要性,以及其供应的稳定性等。举例来说,香港是否要以海水化淡取代购买东江水,一方面便得考虑成本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东江水未来的供应及质素是否稳定,最终才能得出一个合理的决定。假如单纯因为有一天内地供港的东江水出现小故障,便拍脑袋地说要食水自给自足,那便不是严谨的政策。

内地是香港的腹地,香港对内地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依赖。至于什么应该依赖而什么不应该,则要有理性的政策讨论,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做法,这尤其值得政府官员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