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联办也在催促政府要积极作为
中联办主任骆惠宁于本周三(26日)发表新春贺词,提到香港由乱到治,“一国两制”行得通,发展优势仍在。香港实现良政善治的机遇条件“前所未有”,但还要有“乘势而上、稳中求进的历史主动”,一些制度和机制需要创建健全,有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推动解决。良政善治要靠管治团队的积极作为,亦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跟去年和前年的新春致辞相比,骆惠宁今年的文稿仍有不少篇幅谈及国家实力与日俱增,肯定“一国两制”和抗疫目标,但却较多谈及香港治理。的确,在完善选举制度、确立“爱国者”治港的大原则后,政府可以集中精力改革治理沉疴,聚焦经济发展。无奈骆主任口中的管治团队,似乎仍然掌握不到个中精髓。
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只重复骆惠宁的寄语,又称把握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大湾区机遇,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亦是笼统回应,说香港要“坚毅”、有“拼劲”、“全力推动和实现香港良政善治的新篇章”云云。两位司长根本没有直接回答要创建什么制度和机制,遑论如何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政府改革太慢太少
其实那些制度、矛盾、问题,社会已经反复讨论,包括解决土地房屋分配失衡、贫富悬殊、产业单一等,中联办不会不知,政府近年亦有推出一些解决措施,问题是这些措施来得太少太慢,未见成果。最简单的例子是,本届政府任内“㓥房”居民愈来愈多,纵使政府增建公屋,但远未能满足三年首次配屋承诺,未来几年的动工量更回落,懒理基层的水深火热。
另外,政府欲透过发展“北部都会区”来创造职位,令产业多元化,推进香港经济创科发展,但至今仍脉是一纸蓝图而已,与创科配套成熟的深圳形成强烈对比,正正呼应了骆惠宁关于香港“不进则退”的观察。更糟的是,当中央出手摆平政治乱局后,政府行事依旧涣散,做不出成绩来,官员再无借口推诿,更见他们本身就是庸碌无能、尸位素餐。
建制派角色举足轻重
骆惠宁亦提到良政善治“也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纵然讲词没有点出界别,但以民建联为首的建制阵营理应是先行者。建制派拥有参政经验、立法权力,亦创建了地区和业界力量,比其他人和界别容易开启讨论以及推动改变。他们要做的,是把社会长远总体利益置于个人和业界利益之上,缩窄社会分歧。
其他界别以至市民大众眼看建制阵营有心做实事,矢志解决老大难问题,定会对他们改观,放下成见芥蒂,支持和投入阵营倡议的社会变革,合力缔造广泛社会共识。变革力量一开始,乐观情绪得以累积,悲观情绪就可驱走,良政善治可期。眼看社会在进步,市民亦更愿意留在香港,为香港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