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瞇瞇眼”风波喧哗 理性讨论诚可贵

撰文: 倪文迪
出版:更新:

近日,中国零食品牌三只松鼠一则2019年旧广告被翻出,一些内地网民批评广告所用的模特带有“瞇瞇眼”,有刻意丑化中国人之嫌。三只松鼠最终发声明深表歉意并替换页面,但广告中的模特儿则感到冤枉,亦有人主张审美多元化,替广告感不值。

自近现代开始,西方人画笔下的中国人普遍有着“瞇瞇眼”的形象,当时的确有鄙视国人的成份。但这亦不能一概而论地指,形象中有“瞇瞇眼”就一定代表是带有辱华意图。《人民日报》的微信公号近日就指出大众“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笼统扣上帽子”。

+2

官媒更应持平而论

《人民日报》的评论分成产品、审美、传播三个角度,提出了十四点(A至N)分析。在产品方面,该评论认为作为企业或至艺术创作者也好,并不可能独立于大众审美之外,认为事件的根源在于创作者与大众审美观存在冲突。在审美方面,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不应为个别特征无限上纲上线,而是应该探求作品本质是否刻意制造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以讨好西方审美观。最后在传播角度上,认为一则不必要太过敏感,但同时在社会对“瞇瞇眼”有一定的见解消失之前,创作者应该多考虑民情才作选择。

官媒的评论或许只是“各大五十大板”,但当中不乏理据,也合乎社会现实。毕竟,企业卖广告的目的是增加知名度,最终也是为了公司营销,广告本身就不能看作是一件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必须面向公众审美观。假如一味只知道强调艺术审美应多元,那讨论便已离开事件本身。但评论亦点出了一部分“小粉红”将其上纲上线成辱华的问题,直言是没有必要,此说法也是基于事实基础。

公众讨论应有更多理性声音

虽然这篇评论出自官媒,但不论出处,一篇好的评论便值得我们参考。而事实上,“瞇瞇眼”事件绝非孤例,社会舆论上纲上线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何中肯持平地看待,实在值得内地以至香港社会警惕。

在网络时代,匿名言论愈发走偏激路线,而再加上社交媒体等造成的同温层效应及羊群心理,引致网上言论时常会走向极端。激进声音因为内容简单而消化,加上“声大夹恶”为人所熟悉,最终使其影响波及现实世界。理论上,当民众走向极端民粹,负责任的政客、媒体都应该加以劝阻,不过一些人却反其道而行,刻意讨好极端的民粹主义,终助长公众讨论愈走愈偏激。例如,内地自由行游客来港与香港产生磨擦,理性的声音应该探讨如何解决陆港之间的矛盾,但在偏激的政治操作下,渐渐变成了排斥内地的本土极端思想。

即使至今,互联网上极端的政治言论已鲜见,但其原因不过是部分激进人士选择了沉默。公众讨论时仍然欠缺以事论事、有根有据、合乎现实的理性讨论。社会在讨论政治以外的民生问题时仍然充斥着立场为先、事实为次的想法。例如在防疫问题上,反对防疫限制的人往往只能提出阴谋论,欠缺实际理据。同样,一些人针对反对声称,往往集中于质疑他们是“外国势力”,这对于香港民主发展也非好事。不管香港的政制如何发展也好,首先我们得努力建造一个以理性声音为主流公众讨论空间,不然民主将成为民粹主义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