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主需要警惕的教训
这次台湾大选,“守护自由民主”可谓民进党的主调。宝岛历两蒋统治及美丽岛事件,1980年代解严后实现民主化,今人当然须守护得来不易之民主政治。但问题是,怎样才是守护民主。
蔡英文在选前推出的“大声说话”宣传影片,处处可见香港的影子,引申出守护台湾自由民主之寓意。不少人告诫台湾,香港修例风波“示范”了“一国两制”之失败,台湾人因而不应该给国民党投下一票。这说法简化甚至扭曲了修例风波的复杂原貌,无视政制、管治能力、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
台湾诚然须参考他人之经验,但与其问道于香港,论及自由民主之守护,其更应该借镜于英美。2016年英国人公投脱欧、美国人选出“狂人”总统特朗普,一时之间自由民主、民主宪政之死甚嚣尘上。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当选高雄市长的韩国瑜,此番挑战总统宝座,同样打出特朗普风格的民粹牌,以通俗、反建制的形象掳获人心。
表征:韩国瑜的民粹政治
要从英美汲取教训,第一个教训便是警惕民粹政治。近年分析民粹主义之代表作、美国政治学者穆勒(Jan-Werner Muller)撰写的《What is Populism》,指出民粹政客的最重要特征为自封民意的真正代表者,划出敌我分明的战线。事实上,民粹政治之教训亦已进入台湾评论界的视野,例如穆勒之书2018年中译出版,台湾部份时事评论以此来分析“韩国瑜现象”。台湾文化评论人张铁志在〈2020:一场过去与未来的战争〉一文,便指出韩国瑜“塑造敌人,强化我群认同”等。
但若以为看懂了韩国瑜的操弄,便读懂了民粹政治,那便过于天真。除了韩国瑜自视为人民的真正代表,台湾又有多少人标签“韩粉”为盲目、不理性、落后、守旧、反动?又以2018年公投为例,民法婚姻只限一男一女、国中小不推行同志教育等议案获得通过,与台湾近年自由、进步的气象相悖。在不少自由派眼中,这是阻止台湾“进步”的“反动”,想“回到过去”。今次大选前数天,蔡英文亦在社交平台上说,“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台湾往后拉。我们想要进步,这股力量却想要拥抱保守”。这种线性的历史进步观,标签不同价值为“过去”与“未来”,不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否定社会另外一半人口,及他们所重视的价值和理念?支持自由价值、进步理念的是台湾人,但价值观保守的,也是台湾人。没有任何一人能声称唯独自己所代表的,才是真正的台湾。
底蕴:民粹政客为甚么获支持
辨认民粹政客不困难,但英美的经验说明,民粹政客的支持者作何想,方为重要。“发大财”看似是一句空洞而可笑的政治口号,折射出的却是台湾人切切实实的需要。民进党入主总统府和立法院,首度“全面执政”。然而,蔡英文上台后的表现令人失望,关键的经济民生却提振乏力。台湾的经济数字看似不俗,“23k”却仍是台湾人摆脱不了的月薪水平。“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于台湾中南部“票仓”大败,已是警号。总统府资政吴澧培、前资政彭明敏、长老教会牧师高俊明及中研院前院长李远哲更曾发公开信,谓“台湾人民已对蔡英文您投下不信任票,也给民进党丢出震撼弹”,促其不要竞逐连任。今仗总统大选,蔡英文主打捍卫中华民国主权、全面废除核能发电等,经济政纲仍然乏善可陈。其在去年6月前,民调一直落后于韩国瑜,甚有输掉选举之势。她靠香港反修例风波而选情逆转,但仍然只是消极地向韩国瑜说“不”,而非勾勒全面的管治蓝图。
蔡英文在政治议题的能力,没有人会质疑。但民主社会不只有政治议题。即便英国首相约翰逊力主脱欧,在上个月的大选亦花不少笔墨在公营医疗等范畴。一方面,在民主政治中政党提供整全的政策论述,涵盖经济政策、社会福利等,扮演不可或缺之角色,以便在执政时能推动良好管治及公平分配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政治议题往往无分配可言,身份认同政治更容易形成对立,要么支持,要么反对,不像经济资源般中间有妥协之余地,结果便可能步英美之后尘,社会内耗于对立之中,不断争拗于支持或反对特朗普、支持或后对脱欧。
上世纪末,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二次政党轮替”理论,即在新兴民主政治中,若两个政党均曾落败并接受选举结果,此民主政治便为得到巩固。以此为标准,2008年大选民进党不敌于马英九领导之国民党,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此后台湾民主可谓已得巩固。今年之台湾大选,不少声音呼吁守护得来不易之自由民主,某程度上反映民主政治之隐忧繁多,修正了“民主等如选举”此般简化的想像。只是,台湾人要真正看懂,其民主政治面对的真正挑战,远不只是“芒果干”(亡国感)。蔡英文选前两天向支持者高呼,“选后不管输赢,大家都要张开双手拥抱他们(韩粉)”,算是给出了正确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