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居屋”想法可取 补地价细节宜清晰
新世界发展旗下社会企业“新世界建好生活”在本周一(6日)提出全港首个非牟利私人资助房屋项目,预计在新界西一块地皮兴建300个单位,单位实用面积为300至550平方呎。社会固然乐见地产商出招减轻置业压力,但土地楼房毕竟牵涉重大利益,而且涉及政府批出优惠,故每个步骤程序都要更加公正公开,尤其是个中补地价安排。
该社企尚未有透露项目具体地点,又称正与政府商讨补地价的安排,期望未来半年至一年内能公布细节,以及展开其他城规程序。虽然外界称项目与房委会居屋类似,但在定价、对象和供款方面有多处不同。
两者价格虽然相若,换算为市价的五至六折,但新居屋定价是参考住户入息中位数,而社企项目是按成本价。其次,社企项目设有买家年龄限制,只容许25至45岁港人及首置人士购买。第三,项目与居屋在供款方面亦和一般私楼不同,楼价会分开两半,首半最高承造九成按揭,买家只需付5%首付,其余依按揭年期摊分。余下那半,社企指买家需于成交后十年内一次过或分阶段承造。
补地价决定售价
单从售价来说,社企项目的确相当吸引。诚如社企所指,付款办法有助青年买家轻松“上车”,亦留有时间给他们在收入增加后才增加还款额。虽然如此,社企公布的资讯仍然相当粗略,需要厘清。
第一,发展商宣称楼价为市价五至六折,有部分是源于社企项目不牟利而降低价格,亦有部分是假设政府优惠地价,而按此估算至少三至四成。运输及房屋局对社企项目的建议表示欢迎,指有助增加资助房屋供应和置业选择,但在商讨厘订补地价金额时,政府难免会有一定制肘,优惠不能过少。
第二,补地价自由出售的责任应否由业主承担。社企公布买家在买入单位第十年起,“向政府补回地价差额后”将单位在市场自由出售。这条款大抵是参考房委会和房协资助房屋的转售限制,但两者的政策效果并不相同。
尽早公开细节释疑
政府当初以象征式地价批地给房委会建居屋,而房委会是公营部门,故没有造成公帑实际损失。房协是私人但亦是运作多年的独立非牟利机构,所以政府提供地价优惠给房协也没有争议。
相较之下,在私人资助房屋方面,社企少赚了利润,亦要预留为收不少的资金垫支给银行,但只要买家履行合约,社企其实没有甚么损失,最多只是损失了原本可以放在牟利项目的机会成本。相反,政府确实少收了发展商改划土地的部分地价收入,直至十年后有买家补回单位地价后才可挣回,是否对社企过于慷慨?
商界加入兴建资助房屋行列,降低民众房屋负担能力,政府和社会乐见其成。惟社企公布的资料不完整,现时尚存一堆疑窦。坊间就有人猜度今次项目仍然是旨在拉拢政府修桥补路,带动母企邻近地皮升值。与其令此类疑虑继续滚大,社企不如尽早公布细节,政府与社企在补地价等问题上更应秉持公平、公开态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