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置业推迟至平均44岁 “靠父干”残酷现实必须打破
立法会秘书处周一(3月1日)发表有关“自置居所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报告,内容再度反映本港青年住屋问题十分严峻,当中提到35岁以下年轻人在整体自置居所户主中的比例由1997年的22.1%跌至2019年的7.6%,而首次置业人士的平均年龄于2019年更已推迟至44岁。青年人成功在本港成家立室的例子,从数据上看属于少数。
1997年时本港有近20万名35岁以下人士能够自置物业,然而二十多年过去,本港青年的住屋环境却越趋恶化,2019年有关数字已跌至不足10万人。按照1997及2019年底全港35岁以下人口分别为326万及260万计算,期间香港青年自置居所比率则是由6.07%下降至3.76%。与此同时,本港自置户主亦出现老龄化趋势,逾四成自置居所户主均是60岁以上人士,近三成则已经退休,可见今日能够负担自置物业的青年已变得少之又少。
欠缺居住空间 谈何安居乐业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是楼价急速上升,令自置物业的入息门槛大大提高。自置居所住户月入中位数由1997年的22,600元,提升至2019年的35,000元,但对比统计署同期数字,当时二人家庭入息中位数亦仅有28900元而已。本港普遍青年收入增幅过去十年停滞不前,新论坛及新青年论坛的《香港大学学历劳工收入趋势及溢价研究报告》便发现本港2008年至2018年期间大学学历劳工收入中位数由3.14万元跌至2.93万元,但立法会秘书处研究却显示同期楼价录得逾倍升幅,说明青年收入始终无法追上本地资产价格升幅,使基本居住空间变成大部分青年人负担不起的中产玩意。
另一方面,近十年间公营或私人房屋的租户数飚升250,200户,但同一时期自置居所住户却只增加了80,200户。新一代的青年变相被迫向业主交租,欠缺稳定生活环境,他们自然难以安心成家立室、生儿育女。根据统计处数字,2020年婚姻登记数字下跌36.7%至28,164宗,2020年首11个月的出生率急跌17%,本港死亡数字首超出生人口。对于香港的未来,本地青年已经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解决居住问题 增建青年宿舍
青年若想搬出自住,要么需要成功晋升天之骄子,甫毕业后月入便远超中位数;要么就是依靠父母支持,借由父母资助缴付首付,即是俗称“靠父干”。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入28,000元左右的家庭,每月需要储蓄一半收入才有可能赶在四年之后支付首付置业,如此也就难怪青年无奈只能够选择去租楼自住。但租金支出将成为他们生活的沉重负担,既令首付储蓄难上加难,也使业主与租户之间的资产累积速度出现明显分野。
青年自置物业比例急跌,婚姻注册数目婴儿出生率亦创下新低,正揭示了本港并非能够安居乐业之地。政府去年才于施政报告表示关注青年发展,但本港青年居住空间不足的问题却越趋恶化。长远来看,增加兴建本地房屋自然是最根本办法,可是在中短期看来如何尽快增建青年宿舍、增加公营房屋供应,借此为青年提供更廉宜的生活空间也理应是政府当务之急。政府在口谈青年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忘记解决青年基本住屋需求,否则便只是好高骛远的空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