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疑接连轻生 各界均有责任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开学至今不足两个月,至今已连续发生七宗学生堕楼或怀疑自杀事件,而今个月更是相继出现五宗个案,令人忧虑整体情况会变得更加严重。教育局曾向有关学校联络,提供支援同时促请学校采取措施,及后向全港学校发信,提醒教师要加强照顾学生精神健康,及做好预防自杀的工作,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观乎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于9月10日公布最新香港自杀资料,2020年香港标准化自杀率估测为9.1,创九年新低,不过有三个群组情况值得额外关注,当中包括了“15岁以下少年”组别。研究中心总局叶兆辉指,由于15岁或以下人士的自杀率一直维持低水平,所以国际上甚少作大型统计分析。不过现时香港青少年自杀有上升趋势,自杀率由2019年的0.7升至2020年的1.3,所以社会更应该保持警惕,持续关注。

固有问题需要应对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总干事曾展国周三(27日)出席电台节目时就指年轻人的自杀危机比成年人更高,而且他们面对的问题涉及不同范畴,包括家庭、人际相处、读书压力甚至感情困扰或精神健康问题等。教育局向学校发出的信件中亦有提及上述因素,同时鼓励学校善用时间安排适当的活动,创建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及纾缓压力。

由校方及教师作为“守门人”角色固然可为问题作出即时回应,但长远而言,教育政策应该适时审视并作出修订,在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出一分力。不少人认为香港的教育过份侧重于课本知识,在“一试定生死”的中学文凭考试制度下,学生全人教育发展被忽视,在缺乏压力管理教育下,自然就容易令学童压力“爆煲”,有机会轻生。而考评局在周三(27日)宣布取消2023年文凭试中文科卷四说话以及通识科的独立专题探究(IES),或许能无心插柳地减轻学童在学业上的压力。

后疫情年代的新挑战

同时社会状态亦是不容忽视的一环。现届学童在经历过长时间停课后重返校园,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变容易因不适应而构成压力,难以快速适应原有的学园生活。而且在停止了校园社交之后,学童的社交技巧亦可能有负面影响,校方有需要对学生增加社交技巧的教育。

此外,数码鸿沟本来就已经会对学童在学习以及心理上带来负面影响,在疫情之相关问题更是被进一步深化。基层学生在疫情期间须使用网上教学模式上课,亦有机会因自身家庭经济状况比其他同学差而对情绪有影响。根据香港小童群益会,“儿童快乐调查 2021:希望感与快乐”研究所指,17.9%的儿童仍表示网上学习的配套(例如电脑、互联网、适当的家庭环境) 不足够;相比来自基层和一般家庭的儿童,来自综援家庭的儿童的快乐程度、希望感都较低。更有研究指,自觉网上学习成效欠佳的儿童,较大机会出现心理困扰。可幸这一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支援以收窄相关差距。

另外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可以归咎于移民潮,学童有机会要面对朋友离别及更换老师等,无疑都会令他们的情绪波动。教育局将按需要举办更多家长工作坊,加强他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和认识,提升他们识别和支援有精神健康困扰子女的能力,相信可以有助以家庭为单位去缓解相关问题。

任何人轻生本来都是极度严重的事情,莘莘学子更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支撑着未来香港的运作,学童轻生问题必须要得到正视。政府、学校及家庭三方通力合作,方可以保障构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