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教育之危为共融之机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香港面对出生人口下降,连带近日移民风潮,教育界亦可谓首当其冲,香港岛校长联会副主席詹汉铭星期日(29日)出席电台节目时亦直指学生退学潮相当明显。而近日则有小学则看准香港作为多元共融国际都市的优势,在新学年设立国际班吸引更多少数族裔学生入读,在应对收生不足的挑战同时推动香港进一步建构共融社会。

香港适龄学生人数持续减少,加上移民潮及跨境生未能返港,短期而言令香港学校需要面对杀校危机。同时根据统计处数字,香港的生育水平在过去38年大致而言呈现下跌的趋势。总和生育率应为每千名女性生产2,100名婴儿,才能达到人口自行更替的水平。然而由1981年至2019年整段期间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显示出生人口下降已成香港的长远结构问题,学界必须尽早做好规划面对即将愈加严峻的挑战。

正视人口结构 推动社会共融

以上水金钱村何东小学为例,该小学将会于本年度开设国际班,相信此举能有效吸引更多学生就读。进一步而言,设立国际班对本地及非华南学童均有好处。学校作为社教化平台的其中一个功能,正正就是予学童学习沟通技巧的机会,两类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及文化。尤其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拥有接近一成非华裔人口,通过让本地学童早日接触与学习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及加强认识,能够提升他们日后于社会甚至国际的竞争力。

按2016年人口普查的资料,撇除外籍家庭佣工后,能阅读英文的非华裔人口有86.1%而中文则只有16.9%,可推算出绝大部份非华裔父母未必可以有效地协助子女学习中文。少数族裔往往因为沟通失效而与社会失去连结,因此国际班对于非华裔学童而言,与本地学童一起学校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融入本地教育,令他们可以更轻松地适应香港社会及文化,撇除非华裔父母未能有效与香港社会衔接的盲点。

局方可以作出相应支援

少数族裔孩子在主流学校就读时时往往需要面对不同问题,例如宗教或文化背景甚至主流刻板印象,往往导致学生孤立自己或是遭到排斥,本地国际学校又学费高昂,非一般家庭所能负担。当在免费教育的机制下,有学校愿意提供开放创新的教育环境,局方亦可以作出相应支援以填补小数族裔政策的缺口。例如放宽小班教学人数弹性,减轻校方“跑数”收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