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讯应该整全、公开、透明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特区政府发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最终建议,估算2019年至2048年间整体土地需求约为5,790至6,210公顷,但在减去已推展或处于较成熟规划阶段的供应选项之后,我们仍然需要面对2,580至3,000公顷的土地短缺。为了解决供应紧张和短缺严重的问题,社会必须更有效地利用现成土地,但想做到这点自然得有整全和公开的资讯作为基础。

早在2019年,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愿景便曾发表《土地行政新思维:全面提升地政系统》研究报告,批评本港地政资讯的透明度、公开性、可靠性与易达程度低,并且建议设立“一站式”电子化平台让市民获取土地资料,以及整理公开以闲置土地分布、“补地价”计算方法等往非透明的资料,无奈这些意见至今似乎尚未获得港府接纳。

应当主动整理公开资讯

在整理地政资料的方面,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新界条例》下容许传统宗族、家族采取“祖”或“堂”形式集体持有的私人土地。明明三年前“土地大辩论”期间已有意见反映可以放宽发展相关土地限制,到今年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亦终于在《施政报告》“同意可考虑修订《新界条例》……处理目前祖堂地难以发展的困局”,但至今政府好像还不能掌握具体统计数字。

林郑月娥连同徐英伟见记者。(梁鹏威摄)

及至今年7月,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答复立法会议员提问时依然称“政府亦未有计划就全港现有祖/堂土地的数目及面积展开统计”,到本星期三(10月20日)他又说“若祖堂从来没有联络有关民政事务处,或不曾就司理委任、辞任或离世事宜通知民政事务处,政府便无法得知……其司理职位是否悬空,是否持有土地,以及持有土地的数目、面积和所在地等”。如果政府真的有意加快“祖堂地”的发展速度,就应该主动进一步做好相关统计整理。

善用科技实时更新图则

另外一个相关例子是“新界土地特惠补偿分割槽图则”。政府引用法例收回私人土地须先按既定特惠补偿率提出要约,具体价格按照土地与现有新市镇或新发展区的距离分成四个等级,而不满金额的业权人可自行估价以向当局另作申索。过去地政总署每一年均会编制和公开上述图则协助进行相关工作,但从今年起却在没有咨询的情况下突然停止相关安排。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近日解释称“有关图则并没有前瞻作用”,亦即难以即时显示收地时邻近区域的发展规划情况,故此决定不再编制和公开该图则,交由公众自行查阅补偿机制定义作出判断。然而视觉分割槽肯定要比文字说明更加容易让人理解,何况现时科技完全足以支持当局网上公开快速更新相关图则。

政府计划收回约700公顷私人湿地和鱼塘,连同相邻政府土地,设立多功能湿地保育公园。(卢翊铭摄)

当然,港府近年在公开土地资料上也非一事无成,譬如地政总署在2018年推出的“香港地理资料站”与今年初透过“香港地图服务”免费公开发放大量数码地图产品,这些都属于十分值得赞赏的举措,但是发表资讯的种类与方式无疑还有改善空间,特别在“祖堂地”统计等需要与其他部门协作的问题上,当局恐怕仍得继续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