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警是科学 应对措施是治理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香港短短三日内经历了两次八号暴风信号,两次台风讯号只是相隔60小时40分钟,创下了本港因不同热带气旋而带来二度8号风球的相距时间最近纪录。频密的热带气旋警告除了反映全球暖化下天气趋催多变极端,与此同时香港社会对于天气预警和有效的应变措施都有殷切需求。

上周五(8日)台风“狮子山”袭港期间,一名女工在三号风球期间工作并意外身亡。天文台固然只能根据科学的天文预测发布讯号,诚如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邱腾华所言“局方不参与天文台决定”,但政策局按照不同情况的应变措施以至指引守则又是否完备,足以保障市民的财产和人命?

+3

机制以外的弹性应变

香港天文台天气警报从1884年起发展至今已经百多年,服务一直与时并进,并曾经一度是亚洲最重要的气像预测机构。自1960年代起,天文台就尤其制定了各种警报讯号,包括台风警报讯号、雷暴警报和暴雨警报等;并且逐步制定了不同的应变措施,目的在于减少因为天气变化而引致的各种意外。

根据现行的机制,天文台主要参考由8个涵盖全港参考测风站组成的网络所录得的风力资料以及全港超过100个雨量站的数据,作出天气预警的信号。而根据教育局指引和《雇佣条例》等安排,各所学校以及雇主和雇员作出相应的安排。然而,要真正协助市民应对恶劣天气,天气预报是不足够的。特别是香港人口稠密,各区跨区工作比率持续上升,而且城市化的发展亦令市民低估了各种自然灾害可以引发的意外,政府部门的指引守则和应变措施就更是重要的城市治理和应变计划的一部份。

例如在黄色暴雨及三号风球下,中小学按指引应如常运作,但个别地区的天气可能非常恶劣,需要弹性处理。教育局在“圆规”袭港前便指出,家长可因应天气情况自行决定应否让子女上学。又如劳工处虽已制定有关《台风及暴雨警告情况下工作守则》,鼓励顾主和顾员及早就恶劣天气工作情况作安排,但政府除了在提供指引上,却似乎未有积极的全盘思维考虑极端天气为市民带来的不便。上周女工意外事件,便引起社会关注恶劣天气下的建筑相关劳工安全。

应对天气要治理思维

天文台是技术、专业的部门,不论从属于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或是环境局,相关人员也只能参考客观的数据发天气预警,在恶劣天气出现前让社会有所应对和准备。但具体的应对是怎样,就需要更高层官员的统筹和弹性,因此责任就更在于管治香港的官员如何理解专家的意见,并且制定有效机制和作出及时应变措施。

不只是天气预测,过去香港在处理疫情等事情时,特区政府也依重专业和技术分析,这是应该的,然而专家提供的是数据和科学理据,作为特区的管治者才是作出重要决定的官员。政府部门必须经常检讨现行制度安排,以及在每次事情中灵活弹性地应对。

在今次台风“圆规”袭港前,天文台以致各个政府部门都有效地传达风暴讯息,市民都因而有较好的预备,证明政府都有能力做得更好。随着极端天气愈来愈多,相关的决策局又是否可以汲取经验,有更完善的治理思维服务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