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气数据说话 向前再走多一步
天文台于周五(8日)凌晨4时40分悬挂三号强风信号,同日连续大雨导致全港各区多处水浸。跑马地乐活道更在恶劣天气影响下发生棚架倒塌意外,途经该处的两架私家车与路面旁地盘施工中的七名工人不幸被压中。被救出的两名司机与六名工人无大碍,惟一名女工被送住律敦治医院抢救后不治。
棚架倒塌意外发生在早上10时14分,而天文台则在11时20分挂起红色暴雨警告讯号,并且于11时45分改挂黑色暴雨警告讯号。一些市民因而认为,天文台未能及早挂出警告讯号告知市民躲避,这次致命意外本来或许可以避免。
根据天文台暴雨警告系统,黄色、红色及黑色暴雨警告信号分别代表“香港广泛地区已录得或预料会有”每小时雨量超过30毫米、50毫米及70毫米的大雨。翻查天文台纪录,意外发生时的9时45分至10时45分时段,湾仔区雨量为27至29毫米,全港18区当中9区最高雨量超过30毫米,但亦没有任何一区达到红雨的50毫米标准。从数据而言,意外发生当时的雨势的确未到红雨级别。
而事发时,天文台正悬挂三号强风信号、黄色暴雨警告信号、山泥倾泻警告及雷暴警告。
雨量站位置或致误导
然而,由于“暴雨警告信号”不只表示已录得的雨量数据达标,也可以是预料雨量即将达标,故此市民希望天文台提早悬挂暴雨警告讯号以作预报,也是可以理解。而事实上,在周五10时45分至11时45分时段中,便有9区最高雨量达到红雨的50毫米标准。
另外,过往不时有局部地区大雨而未发警告信号的情况,而引起市民关注。这是由于天文台参考的数据主要来自分布于香港各区的雨量站,而分布密度因地区而异,布局考虑潜在水浸及山泥倾泻风险等,而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雨量站亦会较密,因此假若雨水在雨量站密集的地方出现,录得雨量便会较高,发出暴雨警告的机会亦会增加。相反,当降雨集中在其他雨量站较疏落的地区,那么即使该处天气恶劣达到可能生成意外程度,亦有机会未能有效地被这种指标反映。
当局在1992年后决定公开“暴雨警告信号”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让市民可以及早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造成性命及财物的损失。天文台既拥有足够的资源与先进技术,可以考虑放宽内部预测雨量指标,同时尽早向市民提供更详尽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