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北部都会区拉阔布局 关键在职住平衡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到要“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并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预计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单位将达90.5万至92.6万个,一共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区内职位亦将由现在的11.6万个大增至约65万个。

“都会区”是回归前本港城市规划一直就存在的概念,过去专指香港岛、九龙、荃湾及葵青区一带约20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涵盖约430万居住人口,至于新界西北、东北、东南与西南等其他地区则被称为“非都会区”。随着今次“北部都会区”规划的提出,“都会区”地位日后将不再为港九荃葵青专用。

摆脱失衡规划 北部都会区可取

我们一直指出,香港发展多年来只集中在维港两岸,既未能善用土地,亦令大批市民每天通勤上班,未能有效善用资源。今份《施政报告》亦批评过去半世纪香港的城市规划工作“未能达致职住平衡、自给自足的目标”。政府长年过度发展港九沿岸旧“都会区”后,愿意用“北部都会区”的名义建设新的发展中心,甚至还表示愿意将“无地域限制、带动就业机会”的政府设施及写字楼迁往该区,这种“迷途知返”的改变肯定是值得认可的。

“职住失衡”导致每天有大量人口跨区工作,对交通造成极大压力。(资料图片)

不过,根据规划署“全港人口及就业数据矩阵”推算,港九荃葵青的旧“都会区”在2016年、2021年及2026年居住与就业人口比例均为0.67左右,余下新界“非都会区”则为0.3,但按照林郑月娥解说“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愿景来计算,这个占用更多土地的新“都会区”居住人口与就业机会比例仅得0.26,亦即比现时“非都会区”规划的数字更低。

就业机会结构亦须关注

退一步说,就算“北部都会区”能提供充足就业机会,也不等同居民可以保证在原区或邻区就业。《发展新界北部地区初步可行性研究》曾评估各行业在该区主要就业机会所占份额,当中金融、专业服务、医疗、创新、检测认证等入行门槛较高的行业合计高达36.2%至47.7%。假若同一判断适用于“北部都会区”,自然就代表该区居民日后很难在原区就业。

2021施政报告北部都会区(01研数所制图)

况且现时《施政报告》已经声称“北部都会区”要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又指区内职位将会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相关职位,所占比例高达全区提供就业机会总数的23%,尤其在近几年全港创科技产业占总就业人数百分比仅得约1%的情况下,这些讯息难免进一步加剧人们对未来“北部都会区”居民原区或邻区就业困难的忧虑。

“北部都会区”无疑承担了拉松香港发展布局、让市民达致职住平衡的重责,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希望这个规划不会落得“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必须认真审视相关发展策略的内容是否可行和考虑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