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天气必须未雨绸缪
河南郑州的地铁水浸事件骇人,全省因连场暴雨而至少33人死亡,8人失踪;德国洪水亦已造成逾170人死亡,估计数百人失踪。在全球暖化、极端天气增加的时代,香港亦不容松懈。
随着近来德国及河南暴雨成灾,香港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再次受到关注。事实上,政府于2016年成立跨部门气候变化督导委员会,其辖下的气候变化基建工作小组“积极引进创新科技,以助提升基建设施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方面的能力”。另外,政府亦备有《天灾应变计划》,载列各部门的应变程序、如何协助有需要的灾民等。但这是否代表足够?
相信不少香港人仍历历在目的是2018年山竹袭港。山竹达十号风球级数,蹂躏多条乡村,全港共458人受伤,多区塌树造成的交通问题。风灾后不少市民无法如常上班,林郑政府因风后应变受严厉批评。
又如去年,台风海高斯袭港,香港一度悬挂九号风球。海高斯台风速度、威力迅速万变,难以准确预测,香港天文台由发出一号风球至九号风球的时间仅为接近22小时,为历来热带气旋之中的第四短。当时政府也被认为没有就台风来袭展现应对。
检讨建议何时完成?
老土的说,天气变幻莫测,计划有时的确赶不上变化。就如郑州日前一小时内降雨量达200毫米,相信也是原有计划所难以计及的极端情况。香港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在分析的时候便指出,当地的暴雨受气流、低空槽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其范围小而变化快,不到最后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也不知实际结果,是天气预报中最棘手的情况。
既然如此,香港政府就更应未雨绸缪,严阵以待。政府在山竹事件后曾检讨应对超强台风的工作,并展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下的沿岸灾害研究及改善措施的制订”可行性研究。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在2019年底曾表示“整项研究工作预计需时约一年半”,惟至今未见结果。政府的行政程序多而缓慢,难免令人忧虑未雨绸缪的工作会否到暴雨发生的时候也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