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暴雨成灾 问题从短中长期看
河南暴雨成灾,至周四(22日)至少33人死亡,8人失踪。省会郑州的地铁五号线水浸导致大批乘客被困车厢,至少12人死亡,尤其令人关注。
周二(20日)郑州暴雨,地铁五号线附近严重水浸,积水冲垮挡水墙进入地铁线路区间。不少乘客彻夜受困于地铁站,更有人在车厢内缺氧。事后一些人质疑雨水如何进入地铁轨道、地铁为何不及时停运等。
应变措施与城市规划
根据报道,有人解释地铁停运需要经过严格的流程,层层上报获得批准后才能执行,因此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亦牵涉另一个问题,就是郑州的暴雨虽然很集中,甚至可谓突如其来,但政府当局是否有尽责预警,采取停工、停课、交通管制等应急措施?因此一些人便猜测,郑州市甚至河南省政府要员或将面临问责。
但即使事件中有人为的应变不足,郑州周二一个小时内降雨200毫米,打破内地陆地每小时的雨量纪录,相信本来就难以应付。因此郑州虽然作为海绵城市,透过建筑、道路等设计控制雨水径流,但正如有学者指出,海绵城市要在一定条件下才发挥一定作用,而且无法应付这种规模极不常见的暴雨。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成因就不只是短期的应变措施不足,还包括城市发展规划。若要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当局便要考虑更多建绿地、人工湖泊、建设地下储排水系统等。这些都不是一时三刻的措施,而是涉及三、五年甚至以上的中期政策。
解决问题既跨时亦跨国
甚至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河南郑州暴雨发生的前几天,德国西部同样因暴雨而陷入水灾,逾百人因此丧命。虽然德国也有应变及疏散的问题,但一些人推断地球变暖增加海水和河水蒸发,继而增加暴雨的出现机会。因此暴雨而生的水灾不只是个别城市的问题,更可能是极端天气的常态化。德国不少人便相信,绿党的论述在此次水灾后将更叫座。
要如此根本的解决或者改善问题,不但非三、五年能够做到,甚至也非一城一国之力足以了事。这需要政府跨届、贯彻地推动政策改革,更需要跨国家的合作。而不论前者或是后者,都考验政客能否摒弃眼前一时三刻的利益,而真正为社会甚至人类著想。而这或许正是当下选举政治时代,对民主和善治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