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热潮不应该四年一次
东京奥运因新冠疫情而经历一年延期后,终于在周五(23日)开幕,赛期横跨两个多星期,直至8月8日闭幕礼。毫无疑问,如此四年或五年一次的夏季奥运会,将再一次引起市民对体育的兴趣和关注。
香港政府的体育发展政策简单而言说是“三化”,即精英化、大众化和盛世化。在精英化方面,市民至少从1996年开始已知道“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而是可以在奥运会这个体育界最高殿堂争取奖牌。
精英化:人才培训是否足够?
以今届为例,有“牛下女车神”之称的李慧诗第三度出征奥运,在场地单车女子争先额及竞轮赛有望赢得奖牌;上届奥运成为香港史上首位晋身准决赛的港队泳将何诗蓓,今届在女子200米自由泳亦有胜算。出战体操男子跳马的石伟雄、女子重剑个人项江旻憓等,香港人亦不会对他们的名字感到陌生。
然而,政府如何决定哪些是精英项目,以至运动员及体育总会申请资助的指标,本身都有检讨的空间。若然过于以奖牌为依归,难免欠缺弹性。例如“精英丙”级运动员每月标准资助仅一万元多,在香港难以维持生计。“先获奖后资助”的援助模式对于人才培训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健儿在一战成名之前或许已被现实环境所埋没。
大众化:日常康体是否不足?
在大众化方面,8月1日“全民运动日2021”将至,市民可预订康乐设施免费使用,但真正问题不在价钱而在设施不足。日前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被问及推动体育发展的工作时,只流于重申“体育及康乐设施五年计划”26个项目中的20个已获立法会批准拨款,另外研究15个体育及康乐设施项目。
但细看其中项目,不少为重建翻新及改建,而且不少是憩用地及公园的项目,与体育设施关系有限。更重要的是,正如我们曾经指出,康体场地供不应求,问题在于规划失当。《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于上世纪制订,当时订下的标准早已过时,而且如今仍不完全达到。政府早在2017年已委托顾问公司检视各类体育设施的需求情况,考虑是否修订《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但至今未见结果。
盛事化:只是转播大型赛事?
在盛事化方面,政府今届奥运斥资洽购转播权,并分配给五间的电视广播机构,无疑可让免费收看体育盛事及支持香港健儿。但哪些体育盛事的转播权应在政府的关注之内,也是当局要仔细考虑。而且在奥运会、世界杯、亚运这些国际大型赛事外,滑板、攀岩、电竞等较为新兴的运动也逐渐受欢迎,香港又能否及早发展甚至举办盛事?
正如港协暨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曾接受《香港01》访问并指出,“世界正改变,有很多新兴体育冒起,有很多范畴尚未有定局。世界走得很快,你不支持他们是很难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