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推动无孩家庭?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立法会议员何君尧日前在书展活动上表示,一套有关同性恋的电视剧集散播不良思想,违反《港区国安法》之嫌,又谓中国正推动三孩政策,“推动无孩家庭完全是背道而驰”。此等说法固然不靠谱,但香港的无孩家庭问题还是值得正视。

一些反对同性恋的人士向来指出,同性恋者不会生育孩子,因此不利社会发展。但我们不难设想这些同性恋者即使不结合,若选择单身的话其实也不会生儿育女,最终结果还是一样。

更重要的是,比起同性恋不能生育的问题,无孩家庭、低生育率的现象其实更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社会因素。

无孩原因:经济及工作压力

香港过去十多年的生育率徘徊在0.9至1.1之间,这显然跟异性恋、同性恋的关系不大,而是很多市民想生却不敢生。根据香港妇联今年4月的调查,不愿生育的三甲原因为“育儿经济压力大”、“房屋空间不足”与“工作繁忙没时间照顾”。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若想买个两房至三房的单位养育两个孩子,动辄过800万。莫说按揭还款,首付也难以负担。因此,换个角度看,政府若想推动“有孩家庭”,其实需要营造适宜生育的环境。而这并不只是房屋政策,还包括有薪亲职假期、资助托儿和课余托管服务、职场父母弹性工作安排等。

香港政府应对生育率负责

然而,最近卸任政务司司长的张建宗便曾则将香港生育率低归咎于文化观念问题,并称“单凭政府政策难以根本性扭转低生育率的趋势”,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论年初亦在局长网志中也写到,“政府并没有鼓励生育的政策”。更不消说楼价即将破顶,大部份市民的人工追不上物价升幅,根本没有余力养育孩子。

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的消极、被动、不作为,会否正是在“推动无孩家庭”的最大力量?而众所周知,低生育率又会造成人口结构问题,反过来增加社会问题,令香港人的生活更困难。如此恶性循环,又是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