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推动“再工业化”不能闭门造车
本星期三(7月14日),民建联副主席周浩鼎在立法会会议上提出“启动本港再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无约束力议案,促请政府“制订明确的工业4.0中长远发展策略”和“进一步提供适切支援措施”等,而在同日,香港工业总会亦发布了《香港制造︰香港工业启新章》研究报告,呼吁当局制订长远工业政策协助港资厂商。
不过,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工总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致辞,并未直接回应相关诉求,反而只能重申过去几年既有的几项基建及资助计划,甚至还说:“除了政府的支援外,香港工业若要继续发展,亦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至于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就周浩鼎议案的开场发言,内容也跟陈茂波的说法大致相同。
对服务业倾斜至今未改
特区政府从2015年起提出“再工业化”口号,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更于2016年《施政报告》称其“有潜力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内容兼含有推动新兴先进工业及协助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生产力促进局去年公布《香港再工业化发展指南》,更加明言政府推动“再工业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并减少对服务业的依赖”。
不过,据政府统计处按主要经济活动划分的本地生产总值,2015年到2019年间制造业整体占比维持在1%左右,服务业则从92.7%攀升至93.4%,而且这段期间制造业增加价值在其生产总额所占比率平均只有13.7%,比较此前五年的15.5%还要进一步下跌,可见“再工业化”政策至今尚未能够拿出多少具体成绩。
主事官员无意直面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辩论周浩鼎议案过程中,多名议员批评相关政策执行效果不彰原因之一,在于当局未为制造业占本港生产总值比率订下明确绩效指标。岂料薛永恒竟回应称只求扭转其下降趋势,其目标之低显然不符合“再工业化”政策原意。况且所谓近年维持达标,也是统计数字舍五结果而已,精细占比仍系由2015年的1.114%慢慢跌至2019年的1.025%。
另外,许多议员及业界人士都点出了政府的支援必须“到位”,亦即照顾对应行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思维,而非笼统提供申请拨款批地渠道了事,例如发展废物回收行业不可能没有配套的垃圾管理措施,拨给农业园的土地也肯定要连带注意毗连生态环境。但从几位官员日前回应来看,他们明显继续觉得单靠资助就能处理问题,完全无心倾听经营者的真正需要。
尤其是在土地问题方面,薛永恒仅指“长远而言,政府亦会预留足够土地,应付本港对科研和相关先进制造业用地日渐上升的需求”,他和陈茂波等其他官员提到的几个相关基建项目似乎也未为传统工业预留什么空间,再考虑到当局在发展土地及管理产业园上劣迹斑斑,实在令人忧心传统、新兴工业两者的土地供给未来一起沦为“两头不到岸”。
“再工业化”政策方向正确,这点毋庸置疑已为各方一致共识,无奈主事官员往往都在闭门造车,不肯正面回应业界意见,始终以“离地”的态度自行出炉不能够完全满足对方诉求的支援。他们的此种行事作风若一日未改,只怕“再工业化”以至其他任何政策都会变得事倍功半,难以收获跟花费心力对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