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化危机不会自然消失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在周二(2日)立法会的行政长官质询环节中,经民联立法会议员吴永嘉问及特首如何应对人口老化的问题,但林郑月娥的答案却反映出,她不但尚未明白内地推出“三孩政策”的主调变奏,反而只懂将社会问题“外判”回内地,这绝非“融合”国家发展大局的应有态度。

吴永嘉议员在质询环节里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的会议通过了“三孩政策”,并称社会老龄化已成为基本国情,而本港亦见相同问题,故问及特区政府会否采用更积极的鼓励生育政策,并制定更全面的人口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港定居。

林郑月娥回答时则表示,当下的出生率较2003年的低位更低,惟生育是个人选择,故倾向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港,同时亦要为长者提供更好的退休环境。她继而指出本港人口仅有700多万,难以闭门造车自己处理人口政策,反之把本港纳入国家14亿人口中,就不用担心人口结构的问题。

融入国家不是袖手旁观

她的说法不单是将问题外判,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对策直接回应本地社会的新挑战。国家卫健委负责人解释内地推行“三孩政策”的期望,是要“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扩大新增劳动力供给,减轻老年人口抚养比”。在此政策主调下,各城市自然要设法处理其人口问题。林郑却将社会问题变成一道简单数学问题,即“14亿+750万”人口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诚然,为年长者提供更好的退休安排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港都是合理之举,但如何创造这环境才是港府值得深思之处。在前者的问题上,本港愈来愈多长者选择回到广东、福建等地定居养老,个中考虑可能跟其原有家庭联系相关,或是因为内地的生活成本远低于本港,但昤撇除这些吸引因素,香港本身没有适切养老环境也是推力所在。以安老院舍服务为例,去年底护理安老宿位和护养院宿位的平均轮候时间分别为21个月和26个月,轮候人数多达约3万和6千人。即使一众长者愿意留港养老,这个轮候时间只会迫使其退而求其次地返回内地。

同样地,若然港府不主动创造理想的宜居和工作环境,外地的年轻人也不可能愿意前来定居。本港作为全球生活成本数一数二的城市,其楼价不但超过普通劳工阶层的负担能力,使多数年轻人望门兴叹,就连不少外聘回来的管理人员也要靠企业房屋津贴才能负担。再者,本港工时过长也是众所周知,近月本港在美国一项统计中又“勇夺”全球最劳累城市首位,每周工时超出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29%。奈何政府在标准工时争议上多年来屈服于商界压力。即使林郑声称本港有条件做国际创科中心,但工作条件和生活成本也反过来削弱本港原有的优势。

可惜的是,林郑亦非近日首位官员将人口政策问题外判。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周日(5月30日)在网志里提及生育率持续下降的现象时,“劈头”第一句已说自己“不是负责人口政策的官员”,反称“生育率总是与劳工及福利局的工作有关”。这正正就反映了本港的人口政策存在模糊和不足之处,才会使得一众官员可以逃避迫切的社会问题。劳福局长说人口政策与其无尤,行政长官又说问题并入国家考虑后就不用担心,这种层层推卸的态度绝对无助国家和社会解决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