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灯柱阴影未消 运输署须多加释疑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运输署去年底完成在主要干线和道路上安装约1,200组交通探测器,目的是提升交通和事故管理效率以及方便市民规划行程,但此事近日却引起了媒体关注,原因在于政府或能从当中约300组蓝牙探测器收集个人资料从而得知市民行踪。回想两年前的智慧灯柱风波一度使得官民互信陷入低点、至今仍未复原,即使今次项目只是收集交通数据禆益社会,公众难免仍会质疑数据是否另作他用。署方必须就此坦诚交代细节,务求令业界和大众信服,逐步令香港发展成智慧城市。

政府的智慧灯柱安装计划带来私隐关注。(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有收集过量数据之嫌

根据署方设想,在街灯灯柱安装的蓝牙探测器会配对汽车内蓝牙装置的“媒体存取控制”位址(MAC Address),然后根据住址经过探测器之间的时间间距计算出路段平均行车时间和车速,相关交通数据将会在“香港出行易”应用程式和“资料一线通”网站发放。而在保障个人资料方面,运输署称只会抽取部分数字进行配对,资料亦会在完成配对及即时分析之后删除,并且曾向私隐专员公署提交私隐影响评估报告,结果公署对报告也没有意见。副署长邱国鼎接受报章访问时称,此一计划未有用到智慧灯柱,相反是让一般街灯都变得“有智慧”。

不过,署方回复显然未能平息公众质疑。市民固然希望掌握更多即时路面资讯便利出行,但不等于他们愿意为此无视种种私隐问题。针对此一主题,资讯科技业界代表先后提出三个问题:第一,灯柱侦测不止针对车辆特定连接蓝牙装置,而是遍及侦测范围内的所有装置,亦即同时涵盖所有乘客和途人持有的装置;由于电脑系统应该要在分析过后才能筛走途人等移动太慢的侦测对象数据,难免令人质疑灯柱安装的探测器会否过量收集不必要的数据?

第二,尽管署方声称配对及运算完成后将即时删除MAC位址,但具体的配对和运算期间以及删除的时间点则仍欠清晰。举例来说,同一条主干道上若是密集放置侦测器,电脑系统会否在车辆通过两个侦测点后就删除数据,还是等待它通过所有侦测点后才删除?若是后者,那么数据停留在电脑系统的时间必然有所增加。考虑到相关装置配对的MAC位址由两组字元组成,若然署方只抽取市民一方的装置进行分析,物主身份就仍然存在被识别机会,而署方并未交代这些数据会不会用作执法用途,也没说明有何保安措施防止它们外泄。

第三,在侦测技术上,传统雷达、光学雷达、热感摄影机等技术其实亦可准确侦测车速,而其成本开支比诸蓝牙检测有高有低,但抽取个人资料数量一般都较蓝牙检测为少,因此署方理应说清楚选取蓝牙侦测的理据。

蓝牙探测器。(运输署图片)

应参考智慧灯柱检讨报告

平情而论,将蓝牙探测应用在分析交通流量绝非新事,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外国的城市亦早已实行,但是现时想在香港实践此一技术阻力定必要较其他地方为大。在两年前的修例风波期间,智慧灯柱正是反对政府人士攻击目标之一,当中个别示威者担心灯柱装置能识别他们身份,故此大力鼓吹反对政府以推动科技为名来监控市民,导致资料科技总监办公室当时不得不暂缓启动项目,并在事后决定移除智慧灯柱上蓝牙交通探测器等装置,相关专责委员会更向政府建议日后同类计划应该采用更能保障私隐的技术,而在推出前亦要通过第三方核证、开放公众参阅评核报告,以及咨询立法会、区议会等相关团体。

运输署在既有灯柱安装侦测器虽然并不属于智慧灯柱计划,但是两者性质毕竟十分相近,署方理应参考专责委员会的主张推动公众解说工作才对。从现在公开的区议会文件和传媒报道看来,署方是在个别地区的区议员和报章提问后方作出选择性回应,态度依然显得比较被动。由此可见,署方切忌想当然尔认为市民一定会无条件支持他们认为有益社会的项目,更不能将业界的意见视为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