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茵强势回归医管局 推动改革拆解三座大山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2025年作为医管局主席范鸿龄口中“改革年代”的元年,医管局迎来新的掌舵人。李夏茵于2016至2022年间为医管局策略发展总监,过去三年担任医务卫生局副局长,获其上司、医卫局局长卢宠茂肯定为“很卓越的领导力、解说力及亲和力,充分掌握现时宏观医疗体系所面对的挑战,以至应对策略”,并相信她必定可以推动医管局改革创新,优化公营医疗服务。

医管局过去的行政总裁多数出自公立医院体系本身,例如高拔升曾经领导博爱医院和屯门医院,出任行政总裁前为医管局总办事处联网服务总监。再前一任的梁柏贤虽然曾任食环署副署长及卫生署副署长,以及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首任总监,但亦没有在政策局主事。今届政府增设副局长职位,并由医管局高层李夏茵担任医卫局副局长,使其难得地兼备医管局及医卫局双重高层经验。李夏茵此番“强势回归”,某程度反映两者之间已建立旋转门。

李夏茵既有在医管局领导作战的实战经验,亦具备在政府规划政策的头脑,自然被寄予厚望推动医管局改革。改革议程围绕三大核心:收费和基层医疗服务、医管局内部效益以及最为敏感的薪酬架构。

收费改革方面,明年起急症室加价至400元,意图将次紧急和非紧急病人分流至社区。但若基层医疗的供应不到位,改革会否变成惩罚那些无法长时间轮候诊所,或者光顾不起私家医生的基层市民?“慢病共治计划”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能否也承接加价后被推出来的部份病人?

至于内部效益,不得不提医管局开支已经增加至近千亿一年,但急症室轮候时间倍增、住院日数不跌反升。医管局虽然期望用科技和AI控制成本,但即使由善长捐赠的尖端仪器,亦因公立医院程序繁复、缺乏数据等理由而被投闲置散,最终全数落入私家医院。医管局的文化和制度可否吸纳能提升效益的创新科技?“智慧医院”蓝图如何避免只是纸上谈兵?

医管局研究薪酬架构改革后,其主席范鸿龄表示计划引入“优劳多得”理念,将薪酬与绩效挂钩。但管理层将如何量化医疗工作的“绩效”?诊治危重病人和普通个案处理,两者的“优劳”如何定义?与此同时,前线人员认为工作量已经非常庞大,甚至抱怨忙到没时间去洗手间,如何改革才可以既激励员工,又能留任人手?在医管局纵横多年的李夏茵深谙此道,直言“希望医管局成为一个更有温度的机构……建立一种互信关系,对人尊重和关爱”。对外,李夏茵也要加快新药、新仪器的引进流程,让市民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从而接受加价是为了换取资源“助危疾”。

每天接收和处理大量病人的香港公营医疗,自身也如同长期病患者,背后既有人口老化、医疗成本上涨等结构问题,又与内部管理效率、公私营发展失衡等成因相关。李夏茵兼具政策视野与营运经验,是拆解这个复杂难题的适当人选。曾在行政长官李家超麾下工作三年,相信她回到医管局也仍会“以结果为目标”,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