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凑旅游热点 先问“港味”为何
精心策划半年,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公布九大项目好的。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强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旅客喜好的转变,香港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巩固旧客源,吸引新客流,做到“识变、应变、求变”。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亦提到今年首四个月已有1600万旅客,数字令人鼓舞,现时除了举办盛事和活化大景点外,“希望在全香港提供更多选择,有更多事情做,从而令他们更想来香港”。
九个项目包括工业品牌旅游、维园市集、添马紫花风铃木园、旧城中环深度游、香港龙城深度游、纪律先锋巡礼、开放旧油麻地警署、“四山”旅游以及发展前红磡铁路货运码头。当中,旧城中环、九龙城和旧油麻地警署顺应了游客探索日常文化和历史的趋势,维园市集、红磡码头和紫花风铃木园有望营造公共空间,“四山”旅游则提供了在闹市外很方便就能享受的休闲体验。
至于“香港工业品牌旅游”,的成功关键在于体验深度和互动性。日本的横滨杯面博物馆,就连立法会议员也公费前往取经,就是结合了品牌故事、DIY体验、限定商品、餐饮等多元化元素。如果只是产品陈列或简单的生产线参观,难以长时间吸引游客。再者,香港的周末市集多在商场举行,不是D2 Place、南丰纱厂就是PMQ,原因是什么?维园每星期举办市集,吸引力和舒适度会不会是个考验?
利用 《九龙城寨》的热潮而推出“龙城深度游”,以至是以香港警匪片为背景的旧油麻地警署,肯定可以带动人流。这就好像香港大学成为打卡点,或多或少与《色.戒》、《玻璃之城》有关系。然而这同时反映了,旅游吸引力需要强大的文化内容作为基础,不论是电影、电视抑或音乐、动漫等。当港产片连开拍都成问题,电视剧和流行音乐都不再输出海外和内地,我们还有多少影视IP产生共鸣,带动旅游热潮?
宜居的城市才能吸引旅客
诚如副司长所强调,旅客愈来愈看重“香港特色”和“港味”。然而“港味”是什么?是食肆限时90分钟,午饭不得不搭台?抑或是密麻麻的高楼令人不见天日,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规划?所谓的新常态旅游模式,说到底就是“旅游生活化”——游客渴望体验真实的日常生活,搭电车、食茶餐厅。所以一个城市要本身宜居,才能留得住游客。“港味”不是一两个旅游热点可以代表,而是这个城市的生活文化、运作模式,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
乍听抽象,但想想日本的城市美学,以至他们的细腻礼貌。还有巴黎的浪漫悠闲,伦敦的多元与贵气,曼谷的热情与随性⋯⋯每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都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vibe)。我们若要推广“港味”,公共空间的设计、街道的步行体验、建筑的风格和美学以及对“生活感”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缺乏呼吸感和美学关怀的城市环境,不是在机场种植几棵黄花风铃木和樱花,就能令旅客神往。
在添马公园打造紫花风铃木园,与中环海滨景区产生协同效应,或许可以为高密度的城市背景带来一种“微和”,与日本建立在环境美学和季节传统的赏花文化当然毋庸相比。我们更要做的是“由内到外”塑造城市魅力,为“旅游生活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是一种重视效率而又不失闲情逸致的生活方式?是国际化得来又本土市井的特色?抑或是灵活变通、什么都有可能的体验?
由“由内到外”的城市塑造
环顾全球成功的旅游城市,无不拥有鲜明的个性。不论是伦敦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的并存,东京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抑或是曼谷充满活力的都市体验。就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也以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独特历史魅力,成功转型为新潮的古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城市之所以成功,不只是因为有“旅游热点”,更是因为其城市规划、生活文化和核心故事共同塑造了一种氛围,让游客感觉既能观光、打卡,也能“生活”在其中。
我们的九个项目相信可以令旅客留多一天半天,消费多三五百元,但真正的挑战在于行程结束之后,他们会否念念不忘,是否仍想再来。我们有必要认真看待香港的定位,将“香港故事”融入城市规划的各处。在“旅游生活化”新趋势下,如果游客感受不到这个城市的性格和叙事、日常生活的宜居之处,维港再美,打卡放上社交媒体不是一次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