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恒生银行调整业务架构,裁减约百分之一的核心员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值得留的是,这并非个别企业的寻常调整,折射的是一场由人工智能(AI)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动荡。汇丰在法国裁减近350个职位,相当于其法国员工总数的一成。微软近日也宣布裁减超过6000名员工,占其全球总员工数的3%,旨在集中资源以发展的人工智能。AI尚未正式取代工种,已经在财政上与员工支出争夺资源。

以往我们认为科技将会取代那些重复、机械性的工作,例如资料输入。然而,事情绝非如此简单。人工智能有别于普通电脑,乃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即使是非重复、带有创造元素的工作,例如广告设计,AI也能够透过分析海量的成功案例数据库,“学习”其中的模式与规律,进而生成“似模似样”甚至颇具水准的作品。若然AI连在创意产业方面也潜能巨大,对其他工种的影响岂容小觑?

主流说法是AI始终没有情感,不能应付人与人互动的工作。我们不必深究AI自身是否“拥有”情感,关键在于其运算反应同样可以展现共鸣和同理心,从而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以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为例,观众完全有可能被其深深打动,产生共鸣甚至流泪。倘若AI能透过精密的算法,模拟出令人感到被理解、被关怀的互动,那么在客户服务、基础陪伴乃至初阶心理疏导等领域,AI是否也具备替代人类工作的潜能?

技术、成本与动机——大规模取代的前提

推测AI将要大规模取代人类工作,当然存在最少两个核心前提:AI的表现可靠,错误率与人类相若甚至更低;AI的应用成本低于人力成本,引入更为划算。随着创科进步,加上AI又“生性”地不停学习,前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至于后者,创科企业也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自然希望降低门槛,令其产品更加普及于大小公司。

对于AI公司的老板和行政总裁而言,研发并推广更多AI技术和应用,才能面对市场竞争并赚取商业回报。而各地政府则会考虑,若果不积极拥抱AI,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落后。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市场可以完全自绝于外,其他地方的科技进步也会冲击本地市场,就好像网约平台对香港的士业界的影响那样。即使AI可能引发失业潮,但所有经济体都会担心别人抢先一步,有如陷入“囚徒困境”。如果错失尽早升级的时机,一种更不可控、更损害竞争力的失业潮可能被动地发生。

在AI普及过程中,当然还有法律框架、劳工转型等问题,但如果AI化、自动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些挑战并不会阻止第五次工业革命,而只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现实。

工作只要做决策?上班再没有同事?

十年之前,我们未必想过各大商场都不用清洁工,而是一部机械人就可以走遍大小角落。现在“无人戏院”已经切实可行,售票、“check飞”乃至带位、小食售卖都可以自动化完成。即使要处理复杂的顾客投诉、应对突发紧急情况,一大间戏院所需要的人手也可能只是三数个。以前做生意会聘请能言善道的员工来销售,现在如果以同样的成本,老板可能更加相信AI演算法,凭借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背景和偏好,精准、个性化地推送推广资讯。

如果有人推测十年后所有汽车都可以自动驾驶,相信现在已经无人敢断言不否能。即使落后如香港,运输署已发出两个先导牌照,让12辆自动车分别在北大屿山和西九文化区进行测试,接下来还有往来沙田香港科学园与港铁大学站的自动驾驶小型巴士、连接机场航天城和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的自动驾驶运输系统等。环境变化、地图更新等技术问题,人工智能也可以透过机器学习每日进步。即使真实司机在突发情况的反应亦非完美,AI的表现未必逊色于人类。这还未算上自动驾驶之后,汽车的使用效率将大幅度提升,而不再是大量闲置于停泊状态。如果传统司机的需求大幅减少,对整个就业市场以至社会运作的变化可想而知。

如果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AI或者机械人包办,人类在职场上的角色将会是什么?十年、二十年后会否只需要决策——设定AI的目标、指挥AI的运作、评估并选择AI的产出,以及为最终结果承担责任?如果这一切真有可能发生,我们现在就必须开始准备,包括职业培训与转型支援,帮助企业和打工仔适应新的工作常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检讨最低收入、标准工时等规范,以应对潜在的结构性失业;改革教育体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及人机协作能力。

但想到我们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进度,甚至连削减人手、革新官僚流程的决心也缺乏,恐怕没有多少香港人能够感到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