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的AI革命提醒了香港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从《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到财政拨款支持,再到数码港AI超算中心的升级和“港文通”等应用试点,香港政府近年推动人工智能(AI)发展的决心和力度都值得肯定。正如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香港01》企业人工智能升级转型交流日上所说,政府致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建设,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奠定更稳固的根基。刚好Nvidia创办人兼行政总裁黄仁勋近日详细阐述了他对这场第五次工业革命的见解,正好为我们带来不少提醒。

黄仁勋在美国一个论坛上指出,“AI工厂”将是新时代的智慧核心。所谓“AI工厂”,有别于我们所熟知的工厂,并不生产实物,而是由庞大的超级电脑阵列组成,投入巨量电力,高效产出构成各种“智能”(如文字、图像、程式码甚至科学发现)的“Tokens”。如同昔日工业革命中的煤炭与蒸汽,能源将会是“AI工厂”的命脉。

“AI工厂”带来的“无止境游戏”

这提醒了我们,一方面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首阶段设施已于去年年底投入服务,政府又已经推出30亿元、为期三年的人工智能资助计划,赋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但原来AI的发展远不只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的任务。既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息息相关,这显然也是环境及生态局的长远规划责任。要应对未来“AI工厂”带来的庞大能源需求,香港是否已做好准备?

黄仁勋又形容AI发展如同一场“无止境游戏”,没有固定终点,只有更快、更广泛地将AI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参与者。这意味我们不只要有领先的AI研究,更要高效地应用转化到各行各业。金融服务、贸易物流、专业服务等支柱产业,以及潜力巨大的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哪些最迫切需要AI的赋能?哪些又最有潜力透过AI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方面,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显然要扮演更积极的引导者和支援者角色,制定精准的产业AI赋能策略,避免在这场“无止境游戏”中落后于人。

我们现在或者还以为AI只是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当作是搜寻引擎般找资料,然而预测生成式AI之后的下一波巨大浪潮,很可能是懂得理解物理世界并与之互动的“实体AI”,及至其催生的机器人技术。黄仁勋甚至预言,五年内机器人将大规模进入各行各业,革新制造业,颠覆服务业,成为劳动力新力军。不但如此,他又强调“数位孪生”(Digital Twins)的应用,即为实体物件、流程乃至城市创建的数码版本,而且两者可以实时互动,彻底改变制造、建筑、城市管理等领域。

主导未来的“实体AI”和“数位孪生”

香港目前在个别领域已开始应用机器人技术,例如食环署引入清洁机械人和机械狗,乐龄科技重视辅助型机器人,但我们的整体规划是否足够前瞻,足以迎接这股浪潮的全面冲击?我们现有的智慧城市蓝图和产业升级政策,如果没有预期“实体AI”、“机器人技术”和“数位孪生”等方面,现在的“智慧”几年后会否不再“智慧”?

为了构建人工智能生态圈,加强数字化及智能化的应用,香港政府重视创科人才。除了对大学科研的支持,北部都会区的大学城也会在长远储备人才。不过除了顶尖科研人才,黄仁勋提到支撑未来“AI工厂”建设运营和“实体AI”系统维护的,将是掌握新技能的“技工”(Skilled Trades)。而家需求庞大,短缺程度甚至可能超过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工程师。显然这已经不只是创科局的任务,更直接关乎教育局的长远布局。香港在规划大学科研、吸引全球专才的同时,我们的职业专才教育体系是否已开始为这些“AI时代的新蓝领”进行课程设计和人才储备?

“不是AI会抢走你的工作,也不是AI会摧毁你的公司,而是使用AI的公司和个人会抢走你的工作。”黄仁勋这句话说得好,而且不只是对企业和打工仔而言,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城市乃至区域竞争。一个不积极应用AI的城市,在未来全球的创新竞赛和经济发展中无疑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我们现在有算力供应,资助了技术创新,还有自主研发的“港文通”应用程式,但以AI为标志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必然不只于此,甚至超过“AI工厂”、“实体AI”等先进想像。

放眼全球AI竞争激烈,地缘政治格局复杂,连黄仁勋也不会知道中美博弈对创科企业将带来多大冲击。不过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地缘优势,大有条件塑造开放可信的AI发展环境,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这不只意味着引进技术和资金,香港更有潜力探讨国际AI治理标准,作为东西方AI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桥梁,示范AI伦理和安全应用。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一场科技赛跑,更是一次关乎城市未来的认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