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禁烟了
政府于周五(4月25日)刊宪《2025年控烟法例(修订)条例草案》,推出八项短期控烟措施,包括完税烟标签制度、提高未完税烟草罚则、禁止管有另类吸烟产品、全烟害警示包装、排队禁烟、扩大禁烟区、禁止向18岁以下人士提供吸烟产品及禁止加味烟草,标志我们向“无烟香港”迈出关键一步。
本港15岁或以上吸烟人口在四十年间由19.9%下降至9.1%,虽然已创下历史新低,但距离7.8%的目标仍然高出一截。9.1%的比率代表约58万人仍有每日吸食传统烟的习惯,这不但可造成每年7千人因吸烟而早逝,亦为本港带来82亿元的经济损失。
黑市风险夸大 执法堵截根源
草案将于下周三(4月30日)提交立法会首读及二读,八项短期控烟措施计划分阶段于2026至2027年实施。坊间对此最明显的批评,莫过于声称高压手段将推高非法烟草交易,吸烟者会转向价格低廉的黑市产品。这样政府既要承受税收减少,市民戒烟又不会见效,只得烟草商从中渔人得利。
然而私烟的“理由”说得再绘形绘声,却是毫无根据之谈。先不说香港的烟草税占零售价,还未提高到世卫建议的75%,新加坡将每包香烟售价推高到83港元,但社会吸烟率仍然降至10%,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有效监管供应链,通过进口许可、交易记录及高达1万新加坡元的罚则,打击黑市交易。澳大利亚同样提过烟草税及要求统一包装,也未助长黑市交易,私烟占比稳定于一成至一成半,靠的是海关执法与公众教育。世界卫生组织以至《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皆已指出,私烟问题在于执法漏洞与烟草商操纵,而非禁烟本身。香港的完税标签制度恰恰是针对这一点下药。海关每年查获数以亿计的私烟,反映的是黑市猖獗,抑或他们被源头堵截?
完税烟标签当然耗费人力物力,执法从来都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俗称“火车头”的边行走边吸烟,在今次草案中并未触及。至于如何精准定义“排队”,坊间也可能有人会提出不同说法。然而执法的难度始终不能夸大。控烟措施不少存有缓冲期,例如排队禁烟到明年1月才会实施,有足够时间让当局宣传与标示,化解定义争议。新加坡在乌节路禁烟区推行初期,也通过三个月劝谕期与清晰指引,确保公众适应,结果违规率极低。
公共健康重于私利 多地早已先行见效
政府这次立法,不只针对传统香烟,就连烟弹、加热烟支、草本烟和加味传统吸烟产品都一并禁止。坊间或许有人认为,这些是伤害较小或者戒烟的过渡工具,但事实是青年吸烟趋势令人警惕,45%年轻吸烟者曾吸食水烟,以为水烟危害比一般烟草产品低,而不知道水烟的危害反而比一般烟支更大。另类吸烟产品有机会造成“门户效应”,令本来不吸烟的市民反而染上吸烟习惯。
在减低烟草吸引力方面,统一包装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核心建议之一,澳大利亚、新加坡与新西兰都已经实施,甚至零售店内的烟草产品必须远离顾客视线,仅以文字展示产品价格清单,在顾客查询之下才可供应。
由禁止另类烟、排队禁烟到扩大法定禁烟区,一禁再禁看似在监控每一个角落,窒息个人选择。但当二手烟将癌症、心脏病等风险强加于无辜的非吸烟者,政府就有责任保障社会健康。针对公共交通工具轮候范围、幼儿中心、院舍、学校、医院等指定处所禁烟,符合《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八条列明的禁烟规范。
疏导情绪消弭反感 缔造无烟未来
任何政策都不能一味围堵,而不知疏导。吸烟背后的社会经济与心理根源不但要正视,戒烟服务更加是帮助吸烟者脱离尼古丁枷锁的关键。香港可以效法新西兰,将戒烟服务延伸至零售药房,无需预约即可提供尼古丁替代疗法。又或者针对基层烟民,推出新加坡式的购物礼券奖励,激励戒烟决心,化解经济压力。
事实上,新加坡乌节路禁烟区的成功,正好说明只要加上有效的宣传与过渡期,市民是可以理解禁烟的必要,消弭反感。7.8%吸烟率目标应该无法在2025年内达到,但如果要其早日成为现实,政府必须以更大决心推进戒烟服务与公众教育。新西兰已针对2008年后出生者终身禁售香烟,我们何时才会实现无烟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