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是富了还是穷了?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恒生指数升穿去年新冠肺炎爆发前水平且交投畅旺,但实体经济则背道而驰,经济收缩,失业率达6.6%,为16年最高。相信大部分失业者未能受惠于股市升浪,反而终日为生计忧愁。香港人的食物和住屋的支出愈见沉重,其通胀升幅长期跑赢其他范畴,更恐有恶化之势。如果香港人不是大笔薪金奉献了楼房和食物之上,如今抵抗经济衰退的能力相信会更强。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大刀阔斧解民困。

香港大学经济及管理学院上周发表《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就本港的经济产业、人力资本、监管规管和房屋的四大经济范畴提出改革方向。当中经济学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副总监邓希炜撰写“香港极需第三次经济转型”一章,比较香港、新加坡两地近二十年收入和基本开支变化,对政府应该很有启发意义。

政府推出的众多辣招无阻本港私楼价格再破历史高位。(资料图片)

港新私楼价格增幅迥异

邓教授以2000年为基准年,计算香港住户月入中位数至今上升了63%,但同期四人家庭的住屋开支却上升了超过三倍,食品价值的涨幅亦超过80%。那边厢,新加坡住户月入中位数则上升了90%,但私楼和食物开支分别只是上升52%和约50%(注:绿皮书原文误作1.2%)。这种情况令中下阶层港人感觉薪金只在纸上增长,而其实际生活质素还是难以改善。

新加坡楼价能够维持在较可负担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物业市场的介入更为进取。以该国的政府组屋为例,它每年的兴建量在金融海啸后总体上升,至今已经容纳八成人口之多;国民纵然可以购买私楼,但组屋已经满足其基本住屋需求,因此楼价上扬空间自然有限。反观香港近年公营房屋建屋量始终落后于回归以前,无法应付中下阶层上楼需求,变相迫使他们只能在私人市场寻找居所。

《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整理香港和新加坡在2000至2020年的生活成本。香港在这段期间的私楼开支升幅三倍有多,远超新加坡的52%。(绿皮书截图)

还要注意的是,上述统计仅只针对楼价,但是本地私楼租金同样高昂,世邦魏理仕在往年的《全球生活报告(Global Living Report)》调查便发现香港楼房月租排在世界第三名。港府既不愿实施严格的租务管制,又不肯广建便宜的公营房屋,自然令得本地租客议价能力变弱,加上市场被一片住宅单位短缺的气氛笼罩,楼价、租金双双高踞不下在所难免。

《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整理香港和新加坡在2000至2020年的生活成本。香港在这段期间的私楼开支升幅三倍有多,远超新加坡的52%。(绿皮书截图)

食材开支同样上升沉重

除了居所支出之外,香港食物开销升幅也远远超过新加坡。两地食材来源明明一样均要依靠外地输入,因此容易受到生产地物价和汇率影响,但是何故香港情况还是跟新加坡迥然不同?这一方面应该源于新元价格跟一篮子货币挂钩,容许汇率在特定区间内浮动,能够舒缓部分外部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则是该国政府一直广建熟食市场,当中设有多种减低商贩经营成本措施,包括宽免摊档租金、竞投不设底价、开业租金打折,借此换取它们按规定以特惠价钱售卖指定饭菜。

反观港币的价格受制于联系汇率,一直跟随美元不断贬值,根本无法对冲输入通胀。港元近年已跟随美元不断贬值,香港主要输入食物来源地是内地,近年人民币的汇率纵然有升有跌,但升市期间往往来得快而急,故此市民总是在短时间感受到物价突然转贵。更糟的是,港府鲜少着手专门减轻民众食物开支,顶多仅有给予最基层的短期食物银行,而其余各类现金援助计及食物开支时亦总是落后于物价增幅。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为负担能力不同的准置业人士,订定了各项购买组屋的入息资格限额,令八成新加坡住户都符合购买资格。(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图片)

疫情之下更须政府介入

在经历整年新冠肺炎肆虐后,以上开支高昂问题恐怕只会更为严重。我们看到疫情之下本地楼市未见动摇,许多买家仍然选择透过政府放宽的高成数按揭强行入市,为本地楼价提供了承托作用。此外,疫情扰乱了全球粮食供应链,封关导致货柜不时短缺,加上停工带来船期延迟,使得海运货品价格异常波动,而对于依赖外地食材的香港来说,运输成本上升,未来一段时期食物价格难望回调。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政府必须适时介入市场,减低市民在住房和食物两个主要民生范畴的开销。楼市方面,政府首先要以行动展示平抑楼价决心,推出额外楼宇印花税来打击炒卖,同时觅地广建公营房屋,明确发出讯号让普罗大众别勉强入市,以及实行租务管制,阻止业主肆意加租、平衡业主租客议价能力。食品方面,当局亦可以参考新加坡做法,补贴现有熟食中心的食店以吸引它们推出廉价饭菜,并且资助社福团体提供廉价饭餐给有需要人士。平抑物价之道何其多,关键就在政府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