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香港人都正在为高楼价付代价
8月13日卸任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主席的黄远辉接受《香港01》专访,坦言短时间内房屋问题难见曙光,并谓香港每个人都正在为高楼价付代价。诚然,倘若当局继续“温温吞吞”,欠缺短、中、长期视野和手段,必令基层失望,而下一代也看不到希望。
黄远辉告别房委会时,以一句“对不起”为未能改善公屋轮候时间致歉。在《香港01》访问中,他再指香港房屋供应问题源于土地不足,而自回归后政府觅地速度慢。其实更准确而言,香港不是土地不足,实情是香港有地,只是地不在政府手中——单是新界便有4,000公顷闲置土地(其中1/4由四大地产持有)。对于这些土地,政府不应“望地兴叹”,而是应以公共利益为优先考虑,果断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把它们收回己用,以此作为舒缓住屋问题的短中期措施。
还记得在土地大辩论期间,黄远辉领导的土地供应小组和舆论均同意收地是值得考虑的方案,建制政党(如民建联)和政府本来不置可否,但在去年反修例运动后“终于”支持收地。从克服住屋问题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重大转变。可惜的是,我们至今仍未看到政府就收地提出全盘计划。而即使真的有计划,基于政府的“往绩”,或许又是既得利益施压下“妥协”的产物。
如果政府连短、中期措施都做不好,那就不免令人质疑它对有关问题是否具备长远承担。在本地人口持续增加下,土地需求必然相应增加,这就考验政府是否能够建立土地储备、恒常造地。继土供组提议设立“土地储备”后,政府在年初《财政预算案》内引入这个概念,值得一赞,问题是它是否明白必须厘清土地储备的用途,把土地用来解决基层住屋困局和推动经济改革,而不是像过往一样“卖地”,把政府的土地储备转化为地产商的储备。如果是这样,地产霸权垄断经济的局面只会持续。
公屋轮候升至5.5年
根据房委会在8月11日公布的公屋轮候数字,一般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由3月底的5.4年,增至6月底的5.5年,是自2019年3月底后再次回升至5.5年。房屋是一切民生困局的根源,解决不到便会扰乱市民在结婚生子、创业、退休等各方面的人生计划。可以说,这个问题是否处理得宜,是香港能否达致“善治”的关键。
公屋轮候时间处于高位,容易令人误以为房屋问题是香港的不治之症,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香港有许多板斧可用。在短期施措方面,政府可全面收回并发展面积达172公顷、契约将在今年8月31日届满的粉岭高球场。粉岭高球场是熟地,可在两、三年内规划,届时可有效舒缓土地问题。可惜,土供组和政府均非常保守,只敢局部收回当中的32公顷。政府在既得利益阻挠下“妥协”,代价就是少数权贵继续占用珍贵的土地资源,许多基层市民上楼无望。
住屋问题虽然不容易解决,但香港历史不乏先例——前港督麦理浩便通过“十年建屋计划”、开发新市镇等手段,令香港变得更加宜居。正如作为资深银行家的黄远辉也形容“十年建屋计划”得到的价值高于建屋成本,“当时政府系除笨有精”,如今香港政府是否此有远见?究竟官员愿意以魄力去处理,抑或继续“温温吞吞”,端视林郑一念之间。如果林郑选择后者,势必会有更多人像黄远辉一样,因为公屋轮候时间长而感到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