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水续约九年 长远应加强海水化淡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东江水供水协议将于年底届满。发展局表示未来三年供水协议将会引入“统包扣减”机制,以取代原有的“统包总额”,即是按减少输入东江水总量而扣减水价。纵然新协议估计可减少本港日后需要支付的金额,但面对东江水水资源开发率已接近安全水平、极端天气,以及大湾区用水需求日增等掣肘,港府适宜及早提高用水自给比率,分散风险。

由于本港淡水资源严重短缺,1960年代港英政府已意识到单靠储存雨水,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人口,故在1964年起港府同意从广东省购入东江水,以解决水资源不足。目前东江水已占本港供水量七至八成,而有关的供水协议大概可分为两大阶段,即1960年至2005年间的“固定供水期”,以及2006年起的“弹性供水期”。

固定供水机制虽然能让本港提前锁定供水量和水价单位,但随着本港制造业陆续北移,工业耗水量随之大跌,80年代末广东省的供水量增幅,超远本港实质需求。惟当年的协议并没有条款可供弹性调整供水量,使本港即使未能抽取议定的供水量,亦要致纳十足的议定费用,而且亦不能延至下一年才抽取。但在2006年起,东江水供港协议采用“统包总额”方式,环比弹性调节输港水量,但港府仍须向广东省支付固定水价总额,以确保供水量可达协议的上限保证。尽管“统包总额”较固定供水有弹性,但本港多年鲜有用尽输港份额,总费用仍远超实际用水量,加上广东省水利厅向港出售的东江水价格亦高于深圳和东莞两地,故亦有不少声音要求重订协议。

发展局表示,成功争取在东江水新协议加入每年扣减水价机制。(资料图片)

水资源珍贵 化淡可输出

新协议采用“统包扣减”机制,即可按减少输入东江水量而扣减水价,而未来3年“基本水费”约为148.5亿元,每年平均增幅约1.3%。发展局估计引入扣减机制后,不但可避免浪费剩余的水资源,亦可节省抽水成本,并预料2021至2029年的实际支付金额平均每年可扣减约3,600万元。

即使新协议能在未来九年共省下3.2亿成本,但随着大湾区的经济逐步整合和发展,长远而言本港亦有开拓新水资源的需要。首先,面对全球食水短缺趋势,广东省常住人口达1.12亿人,但多年来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70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值2,100立方米,部分城市早已出现食水短缺;其次,广东省当局亦表示,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28.6%,接近“安全红线”33%。在这两大因素夹击下,不论是本港或是广东省早晚亦要开拓更广阔的供水策略。香港若过度依赖东江水,也会增加广东省的负担。

在芸芸选项中,海水化淡不但可提高本港用水自给比率,亦是甚具潜力产业化的技术。随着2018年将军澳海水化淡厂工程动工,虽然政府预料第一期海水化淡厂只能提供5%食水供应量,但在全球人口膨胀、极端气候愈见频繁的影响下,海水化淡不但可以缓解东江水资源紧绌,也是国际间稳定供水的常见选项。相较新加坡和以色列两大海水化淡技术出口国,纵然本港进度只属起步阶段,但港府仍要抱有长远宏观规划,逐步追赶国际潮流,并增拨资源投放到水资源技术研发。这不但可将东江水资源紧绌化危为机,更可将技术出口至国外,令本港产业结构更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