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改革税制增加开支 公帑必须用得其所
政府周日(20日)就2月下旬公布的《财政预算案》展开公众咨询。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当局在疫情期间虽然仍会维持逆周期财政政策,惟财政储备目前已创回归后新低,故需要考虑调整税率或开征新税。税制改革多年来流于讨论,港府此次是再一次聊备一格,还是会借此危机付诸实行,并借此改革解决贫富差距?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将于明年2月出炉,但由于本港经济依然受到疫情浓罩,政府财政收支在经济下行时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港去年至今先后受到社会运动和疫情冲击,当局推出各项纾缓措施后,2020至21年度预算政府总开支已高达7,311亿元,不但较上个财政年度大增约两成,更使至财政储备已由28个月的政府开支急降至约13个月。
税制结构关乎社会公平
疫情消退乃是经济回复正常的必要条件,但即使如此,香港经济仍有其结构性问题需解决。此次疫情危机曝露的公共财政弱点,须当局正视。由于本港属开放型经济体,税基狭窄,政府收入容易受外围经济波动影响。每当经济受激击时,政府的税收和卖地收入将会大为缩小。即使本港的疫情未知西欧般严重,本港的经济全年预测收缩仍达6.1%。因此,政府在咨询文件不但指明要开源节流,审慎使用储备,亦提及“考虑开拓新的收入来源或调整税率”,自有其理据。
据政府资料显示,利得税是政府最大的经营收入来源,其次则是薪俸税和印花税,而地价收入则是非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四者大约合共占2020至21年度年度政府总收入的67%。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科网泡沫爆破、SARS、金融海啸,以至是次的疫情可见,每当本港的GDP受外围环境影响急跌,政府总收入递减率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本港经济将于明年逐步回复正常,但社会老年化、少子化趋势长远亦会构成公共财政重担,税制改革应尽早提出。
当下经济前景未明,商界、市民抗拒税改可予理解,但改革仍可按渐进原则推行。例如,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认为,政府除了可以考虑发债融资,亦可增加博彩税税率;而中大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认为可从股票印花税入手,因为大多税款并非由港人缴纳,即使微调已有可观收入。尽管新增税项定必难有共识,但影响较少,亦不失为是可行选项。
不论改革方向如何,也应朝按累进税原则方向而行,这才能阻止社会结构矛盾继续发酵。一如迪士尼承继人Abigail Disney等80多名富豪本年7月发表联署信所言,COVID19引起和揭示的问题,永远无法通过慈善来解决,并支持开征“富豪税”。尽管这立场看似有违其阶级利益,但他们的出发点不仅是怜悯和同情贫苦大众,还深明满足基层基本生活所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但即使建制派成员亦认同此迫切需要,自由党党魁钟国斌却大声反调,表明开征新税并不可行,显然仍未摆脱狭隘的阶级利益思维,无视社会长远发展所须。不患寡而不均,本港诸多的社会问题中,有不少是因循守旧的公共理财方式所致。
社会诉求:改善贫穷不均
事实上,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香港社会对于改革公共理财的呼声一直甚高。以保就业计划为例,其斥数百亿元巨额资助雇主,惟实际上真正能受惠的雇员有限,不少公帑最终给企业自肥。又如政府拒绝制定失业救济金,直接帮助市民渡过难关。这些诉求反映了滴漏经济学的不足,以及香港社会保障网之不完善。如今财政司司长展开公众咨询,若然他有心聆听社会诉求,应明白其亟需财政改革,支援低下阶层改善生活,收窄贫富差距。
在自由市场至上的美国,虽然其赤字及国债庞大,远超香港水平,但拜登的候任经济团队仍主张增加开支,透过加税来提高最低工资、推动产业政策等。香港政府是否仍会墨守成规,坐视社会基层困境及贫富悬殊而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