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诉专员查废物回收 “三色桶”为何成效不彰?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本港废物分类回收情况令人失望,申诉专员公署周一(11月30日)宣布将展开主动调查,向环境局及环保署对废物回收桶的管理措施,以及废物回收计划的执行成效进行调查。废物分类回收桶在本港设置多年,但其成效一直备受质疑,本港废物回收率每况愈下,三色桶设置计划实须改善。

本港的垃圾回收计划推行多年,自1997年底起,两个前市政局已经开始在公共场所(如巴士总站、街道及街市外)提供回收箱,分类收集废纸、塑胶废物和铝质废物。以前“蓝废纸、黄铝罐、啡胶樽”的宣传口号相信不少市民亦耳熟能详。计划发展至今,三色回收桶的遍布范围亦已从各大政府部门伸延至屋苑以及工商业大厦,截至2020年初政府在全港已放置了约17000组三色桶。

可是随着三色桶的服务范围扩大,香港的都市固体废物回收率却未见跟随上扬,反而出现下跌迹象。2014年回收率尚有37%,直至2018年的回收率已下跌至30%,距离当局期望于2022年达至的55%回收率的目标相距甚远。申诉专员作出调查同时,环境局及环保署亦可循回收途径及跟进管理两方面了解回收桶增加但回收率下跌的成因,并作针对性措施解决。

废物分类回收桶在本港设置多年,但其成效一直备受质疑,本港废物回收率每况愈下,三色桶设置计划实须改善。(资料图片/邓倩萤摄)
新款的室内场所三色回收桶。(资料图片/劳敏仪摄)

跟进回收服务 完善回收渠道

要更有效解决垃圾回收率低下的问题,最根本固然是从政策入手,透过垃圾征费推动市民参与回收。应对承办商回收诱因不足,政府也固然可以软硬兼施,严对将可回收物料送往堆填的承办商,以及提供补贴支持承办商回收物料。

可是回收桶本身作为废物回收最前线,政府应如何从细节鼓励市民回收也相当重要。正如申诉专员公署指出,传媒时有发现“三色桶”经常放满垃圾。而部分回收箱周围环境恶劣、不时出现损坏等,种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市民与路边回收桶保持距离,打击路边回收箱的回收成效。

根据食环署年报显示,2018年透过路边三色回收桶处理的废塑胶全年只有57.4公吨,即平均每日157公斤,数字远远低于全港每日弃置的2,300多公吨垃圾塑胶。当局应否继续“三色桶”回收策略,仍相当值得深思。

新款的路边三色回收桶。(资料图片/劳敏仪摄)

多管齐下 研究“混合式回收桶”

2017年时政府当局曾表示会研究提供“混合式回收桶”的可行性。意即参考其他城市,改以“可回收垃圾”及“不可回收垃圾”等二分法收集可回收物料。由此免却行人或旅客在公共空间分类回收废物的麻烦,由此提高整体回收率。

申诉专员公署介入调查,意味环境局及环保署除了须正视回收服务承办商的问题之外,或许这亦是契机让当局重新研究“三色桶”的回收策略是否长远可行。当局应审慎考虑是否有其他比起路边“三色桶”更有效鼓励回收的办法,从细节开始改善本港回收率低迷的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