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能不讲民生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民主派议员周二(12月1日)正式撤出立法会,这是政治矛盾加剧下的产物,也是“一国两制”遇到逆风的明证。愈来愈多人看到最近一年的局势发展,或会认定政治抗争已成唯一出路,其他都不重要,但对于“抗争”能将香港引领至什么地方,他们却语焉不详。其实,从其中一位离职议员张超雄的议会工作历程来看,不难发现议会路线是足够宽广的,除了政治议题,也容得下民生领域的讨论。通过有关议题的讨论、继而迫使政府作出改革,也是香港迈向善治的出路。

张超雄出任立法会议员合共12年,长期关心基层和弱势群体,对儿童权利、少年犯、院舍、残疾人士、罕见病等议题更是特别热心。他最近接受《香港01》访问时形容,自己秉持的理论念是“将弱势的人放上议会,让这些困难受到关注,让他们面对的生活呈现,特别是在官员面前”。

曾几何时,张超雄的“和理非”路线和“长毛”梁国雄相映成趣,但相比后者的激进,前者却是斯斯文文,某程度上成为那些渴望改变,但又害怕混乱的选民的选择。然而,放在近年抗争式政治擡头的脉络下,激进的“长毛”看起来也不太激进,斯斯文文的张超雄就更是完全“落伍”了。

+10

香港出路:经济民生改革

这是香港的不幸——人均GDP比德国还要高,但在经济管理、民生福祉上存在诸多弊端,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府必须受到谴责。与此同时,经济民生上的不满被一些政治团体所扭曲,被操弄成极端的政治主张。过程中,政治抗争逐渐成为主流,愿意扎实推动民生工作的政客成为少数,像张超雄这些相对温和的人在政坛愈来愈没有市场——早在2014年,他便因为拒绝把内地人标签为“蝗虫”,遭到许多年轻人指斥为“左胶”。但我们要问,温和理性真的什么都争取不到吗?张超雄在访问中提及,他曾为一名患有结节性硬化症的女士向政府和医管局争取,最后成功把将药物纳入安全网和放入中央药物名册。这当然不是值得炫耀的伟大功勋,但相比操作政治矛盾,更能帮助弱势。

无可否认,香港有许多重大政治问题要处理,包括根据“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有序扩大民主参与,最终实现双普选,但它们最终须要服务于一个根本目的——解决民生问题、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一年来的政治现实证明,横冲直撞的“抗争”只会带来更大混乱,根本无法兑现一个更美好的香港,反而去激进化,努力就经济民生政策上的不足拷问政府、迫使对方推动全方位改革,却可带来曙光。

张超雄“跟大队”总辞,是泛民从政的错误方向,也不利香港议会政治的发展。但他过往的议会工作毕竟让人看到,政治人物不应、也不能绕过民生,因为弱势社群的不幸遭遇是真实存在的,而他们的遭遇亦不会因“抗争”的推进而自动消失。政治人物要诚实地面对这个事实,否则善治不可能降临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