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香港这一本书
姜恩柱1997年来港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时说:“香港问题好比一本非常深奥的书,要读懂它并不容易。”王光亚2011年在任港澳办主任时亦形容香港是一本难以读懂的书。经历2014年占领运动及2019年反修例风波后,这本书显然变得更复杂。有些人相信香港的问题就只是政治问题,或只是外部煽动的问题,也有人以为香港现在需要“宁左勿右”的拨乱反正,这些恐怕都是错读、误读。
《港区国安法》生效、四名民主派议员被取消资格等连串事件发生,香港这几个月的政治气氛明显不同了。有些人用“拨乱反正”来形容当前发展,这并没有问题,但须先明白香港“乱”的是什么,及怎样才算为“正”。
香港不是左与右的问题
或许有些人以为香港需要“宁左勿右”,但这是错判了问题的本质。试想想,为什么港澳办副主任张晓明周二(11月17日)参与《基本法》颁布30周年法律高峰论坛时,提及损害“一国两制”的事件是“非法占中”,而非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收回‘八三一’决定”这个诉求本身?这正好说明了反对“八三一”决定并非不可以,只是手段不能违法。
香港的“拨乱反正”并非由右到左的问题,而是要由激进路线走回非激进。由占领运动到反修例运动,问题都不是出在诉求本身,而是部份参与者采取了暴力的胁逼手段,那才是要根治的问题。错误理解问题,有时会衍生错误的“解决方法”,甚至可以是另一种“乱”。就如多年以来也在年宵摆摊档的支联会若然突然禁止,那又怎能算为“反正”?
助长激进势力的社会土壤
而激进势力能够在香港擡头,更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土壤。张晓明周二表示香港既要政治上拨乱反正,也要“在经济民生领域以改革的勇气破解难题”,便值得特区政府及建制派聆听。官员近年虽然多提“深层次矛盾”,但仍然不敢挑战工商界、乡事派等既得利益者,未有广泛收地建屋,最近更撤回一手楼空置税草案。
香港贫者无立锥之地,市民终日为口奔驰,这些都是积聚民怨的底因。张晓明6月在另一场合表示香港主要的是政治问题而非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其时我们便不讳言地指出其非。所谓“无风不起浪”,政治风波这么轻易就能令大量年轻人冒着牢狱之灾的风险成为“勇武”,为官者必须问烈火底下的干柴是什么。《港区国安法》可能令一些人却步,但如果不推行经济及社会改革,那无法从根本去除孕育社会躁动的土壤,难保将来不会再引起更大的问题。
反思为何年轻人不认中
除了特区政府要推动经济及社会政策改革外,中央治港体系亦应自我检讨过往工作之不足。有人说街头示威是外部势力在香港“兴风作浪”,惟物先腐而后虫生,港独及抱特朗普大腿的主张能够在香港有市场,反映的是香港人对内地的疏离感。回归以降,中联办以至建制派阵营致力推广对中国的认识及归属感。虽然在反修例运动前,不少年轻人北上消费,对内地来港的茶店趋之若鹜,也追看内地的综艺或影视节目,但为何这融合趋势如此不堪一击,甚至许多年轻人现在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些涉及更复杂的社会及文化因素,单靠《港区国安法》等硬招显然也不足为用,而是在考验我们是否真的读懂香港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