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议员应该回归理性论政
民主派8名前任及现任立法会议员因今年5月8日立法会内务委员会冲突,最近遭警方拘捕,被指违反《立法会(权力及特权)条例》下的“藐视罪”及“干预立法会人员”。相关议员是否违法,有待司法机关处理,但立法会乱象频生,却是社会有目共睹。一方面泛民在议会中不时拉布或扰乱秩序,建制派亦未见得能公正维持秩序,双方全面斗争,无助香港建立优质议政文化。
早前立法会内会在公民党郭荣铿主持下,经过17次会议仍无法选出主席,严重干扰内会正常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内会原主席、民建联李慧琼于5月8日召开特别会议,处理法律问题和其他积压事项,最终在混乱场面下,立法会秘书处报警求助。建制派无疑在应对内会风波上也有责任,包括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迟迟没有引用《议事规则》赋予的权限果断介入。但民主派没有知所进退,在立法会内沉迷于各种“抗争”手段,也实在令议会文化每下愈况。
不同阵营的议员就不同议题激辩是正常的,只要双方铺陈理据、以理服人便可。但民主派所讲的“议会抗争”却不是这样——他们经常不惜瘫痪议会运作,就连一些关乎民生福祉的法案也无法处理,这难道就是市民想见到的代议士吗?
泛民不应为反而反
自从香港在八十年代发展代议政制以来,司徒华、李柱铭、张文光等从政者一直被视为温和理性的代表,能为中产专业人士发声,他们寄托了许多市民渴望香港迈向善治的期盼。可惜,近年的政治文化却愈发令人失望——不断点人数、流会、“拉布”、肢体冲突接连上演。曾几何时,香港人看不起台湾立法委员当众打架,庆幸香港议政文化并不劣质,但如今,想不到香港竟然变成这样。
泛民主派应当要有自己的“抗争”原则。这个“抗争”不是指在民粹的社会气氛下,在立法会一味为反而反,而是为社会争取最大利益,务实地履行代议士的职权。他们应该明白,他们的那种“抗争”根本无助建设一个更美好的香港,社会不但会蹉跎岁月,他们亦未必能如其所愿,甚至可能遭政治对手反制。
香港需要高水平议政文化,这需要高水平的政治人物去实现。所谓高水平,不在于炫耀政治姿态,而在于切切实实为市民解决问题。香港需要在疫情中重新起步,泛民应当积极参与整个过程,以实事求是态度,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与港府和建制派互动。我们深信,只要泛民摆脱民粹气氛底下的政治正确,重新定位其在议事厅内的角色,监督政府推动惠民改革,香港便可逐步走出政治泥浆摔角,逐步落实高水平的议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