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及建制政党均要有主见 为社会谋福祉
建制派“班长”廖长江接受《香港01》访问,大谈从政者应有的政治伦理。对于泛民早前决定以民调结果决定去留,他批评对方想留守却不敢下决定,毫无主见,“犹抱琵琶半遮面”。廖长江的论断准确,对泛民确有“知人之明”,但他所属的建制派,又有没有“自知之明”?
说廖长江有“知人之明”,在于他概括了泛民在激进势力擡头后的尴尬处境。泛民阵营包括律师、会计师、医生等专业人士,理应是理性的、讲道理的,惟他们对凡事不妥协、自我中心的民粹势力仿佛失去免疫力。人们清楚记得,泛民虽没有参与去年的反修例骚乱,却为暴力破坏摇旗纳喊,变相为暴力壮胆;骚乱稍为平息后,泛民即炒作所谓议会“35+”,以瘫痪政府运作为手段,迫使对方回应政治诉求。
廖长江认为:“一个政党有自己尊严、理念……你(泛民)这样做,也不会得到极端‘抗争派’支持者的支持,你只会损失自己的理性票。”这个说法没错——“抗争派”认定泛民是旧时代的产物,不是同路人,泛民委身“抗争派”,最终只会令自己面目模糊,埋葬正在不断受侵蚀的理性。
与其被别人牵著鼻子走,倒不如恢复理性。香港政治正处于拨乱反正的阶段,中央通过介入内会风波、实施《港区国安法》、允许立法会议员延任等方式,让各种政治力量认识它如何理解《基本法》的落实,而在这个程中,泛民亦获得重回理性议政的机会。只要他们与“抗争派”保持距离,把握未来一年的机会,让中央和市民看到他们可为“一国两制”的实践发挥建设性作用。
建制不应再做“保皇党”
但廖长江在看到泛民的问题之余,也要有“自知之明”,这牵涉建制派是否对自己的角色有准确的了解。建制派的“应声虫”形象非常明显,中联办和政府要求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廖长江批评泛民毫无主见,这何尝不是建制派的写照?如果选民不是认为建制派盲目为政府保驾护航,他们又怎会在去年的区议会选举大败?
建制派成份很复杂,既有专业人士(廖长江是大律师),也有商界代表,更有民建联、工联会等大众式政党。理论上,他们对政府的建言应是全面、具广泛性的,但实际上不少人只懂维护既得利益,传达不了广大市民的声音。倘若他们懂得运用自身在行政会议和立法会议席过半数的优势,责成政府回应民情,就住屋等民生问题推动必要的改革,他们的形象不致于那么恶劣。
泛民和建制是政坛两股主要力量,两者无法对自身角色有准确把握,便是失职。泛民不应因为担心流失“黄营”选票而被激进派牵着鼻子走,建制则应有腰骨,不要充当政府的“应声虫”。只有这样,香港的管治水平才有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