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裁员】政府应创造更多工种及就业机会
国泰航空宣布裁员,5,300名驻港员工痛失饭碗,相当于把失业率推高0.1个百分点,更坏的是随着政府保就业计划即将完结,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失业大军。就在国泰公布消息后,有地产代理向空姐招手,算是雪中送炭,但却折射出地产经济主导下的困局——打工仔职种选择太少。
航空业在疫情肆虐下难以幸免,国泰裁员可以说是大家早就预料的。但在归咎天灾之余,政府其实也有很大责任,因为它没有意识到要为优化经济结构作出必要的改革,以致香港的体制根本不是在创造和升级就业,而只是“坐食山崩”。
就在国泰宣布裁员同时,由新世界和港铁合作发展的大围站上盖项目柏傲庄I,首轮推售的391伙在短短两日内沽清,这就不免令人看清,基层面对疫情毫无招架之力,但“高端人口”的资本累积却几乎不受疫情影响。这种对比清楚揭示香港这个发达城市的社会不平等究竟有多么严峻,财富未能透过劳动市场合理分配。
回看过去三、四十年,香港经济结构愈见扭曲,即使GDP在这段时期内有所增长,但除了一些懂得投资的“精明人”,多数市民基本上与资产增值无缘,再加上工资受通胀等因素挤压,“打工仔”总是在一遇到天灾人祸时便沦为“炮灰”,空姐、地勤人员的徬彷可谓揭示了这一真相。
产业改革长期缺位
根据港府的“路径依赖”思维,它会觉得裁员只是企业迫不得已的“商业决定”,只要等到疫情完结,市道便会恢复畅旺,届时航空公司就会重新招聘人手,过程中政府无须过度介入。这是懒惰、更是不负责任,因为在容许市场自行调节的逻辑下,畸型的经济结构没有被调整,情况就像“沙士”后经济表面上恢复,但遇到新冠疫情饮食业从业员又再首当其冲一样。负责任的政府应在危机后思考有什么可以做,特别是要摆脱经济结构过於单一的弊端,尝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为经济发展开拓更多新空间和提供新动能。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航空业、旅游业、饮食业、零售业从业员实际上在放无薪假,他们想工作,却苦无工作机会。作为短期措施,政府通过派钱和保就业计划提供援助,这是可取的。但长远而言,政府必须突破派钱和保就业之类的救济式思维,应该运用行政主导优势,动用充裕的财政储备实施经济改革,特别是在传统地产、金融产业以外,大力在创科、医疗、环保等层面孵化新兴产业,借以吸纳失业人口。只要有了新产业,也就会有新就业、新财富。试想,如果港府早在“沙士”之后便懂得推动产业改革,现时失却饭碗的航空业从业员便有了投身地产业以外的选择,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莫大裨益。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意思是祸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坏事可产生好结果。社会面貌要焕然一新,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意识到必须摒弃旧日思维,利用疫情这坏事带来的契机,主动扛起推动产业改革的重任,从而达致为社会创富、落实长治久安的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