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商会倡设6元“附加费” 司机与乘客利益何保障?
香港的士小巴商总会及的士车行车主协会联同多个的士团体,周一(19日)联署去信运输署,正式申请每程对乘客征收额外6元的保险附加费。的士团体在联署信中提到,自6月起与与运输及房屋局、运输署、保监局会面讨论的士保险事宜无果,而两年多前业界的加价申请落实无期,保费加幅超出通胀逾倍,的士团体形容申请加价转市民“实非得已”。
车龄、年龄夹击 保费加幅近倍
的士经营成本包括汽价、车租、保费、牌照费、登记费,以及保养及维修的费用等。随的士车龄增长,以及行业司机趋向老年化,的士业界的保养及维修的费用可能相应增加。而意外发生的机率同比提高同时,保险公司又基于以上原因提高保费。两者的连带效应,首先令的士业界的营运成本上涨,其次也使保费加幅可以超出通胀,的士业界可谓两面受敌。
今年5月便有一批的士司机向议员反映,表示的士保险费用今年疫市飙升一倍,让车主难以承担。其中一位持有两部的士、年约70岁的车主表示,因其的士车龄达17年或以上,保险公司以车龄太旧为由拒保,亦有公司以他年龄超过68岁为由,提高其保险附加费约20%至100%。而去年曾有的士因意外被其他车辆撞到,司机虽已向对方索偿,但保险公司仍取消其保费折扣约3成,保险费从2.8万元上升至5.7万元。一旦的士无法续保,或保费高于车主可承担范围,这些的士都可能无法驶上街道,不能载客。
虽有加价空间 或陷恶性循环
车主将成本转嫁司机,司机将加价幅度转嫁乘客,最终受害者无疑是一众需要乘搭的士的市民。然而自政府停发的士牌后,的士牌照价格水涨船高,牌照性质亦已变成个人投资,若要求政府付出公帑为保险公司及的士业界付出额外资助,亦难言有理。政府部门固然应负上的士业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斡旋责任,但若三方不能达成协议,社会亦可能要做好的士加价的心理准备。更根本而言,当局实应检讨政策,考虑开放的士牌照申请,增加良性竞争。
参考2017年Carspring公司的《的士价格指数》,邻近香港的东京、首尔等大城市的士价格占市民月入的比重其实相对较高,比较而言香港的士收费确有一定加价空间。不过,香港的士服务质素长期遭到市民诟病,政府若给予的士加价空间,同时亦须正视此一问题。否则就算当局允许业界加价再多,市民最终都会选搭其他交通工具,甚或使用其他叫车程式,长远而言的士业界仍难扭转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