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缓安老问题 亟需多管齐下
劳福局局长罗致光周日(18日)发表网志,提到困扰本港多年的安老问题。本港觅地建屋步伐缓慢,兼且本地楼价高昂,要鼓励私人发展商建造安老院舍更见困难。罗局长在网志提出,政府应否重新考虑豁免安老院所占面积计算于有关地积比率限制的建议,亦提出可研究突破安老院舍只可设于24米以下的限制。然而在鼓励私人发展商的同时,政府亦须认清安老问题,始终属于政府责任。
若安老院建设可以不计入地积比率限制,的确可以鼓励发展商于用地内建造安老院舍,而对发展商在用地上的其他规划(如单位数目)造成较少影响。加上现时消防设备比过去进步,在不影响长者火警逃生的情况下,调整安老院建筑的高度限制,并从建筑设计、消防设备等制安老院舍建筑,亦可以让安老院舍在空间上有更大弹性。政府亦可继续沿用过去做法,增加从卖地条款加入要求,让发展商兴建安老院舍。
安老服务需整体规划
院舍服务不足的情况相当严重,近年甚至出现“等到死”的现象。截至2020年8月31日的最新数据,轮候人数升至3.9万人,轮候期间去世的长者更逾7000人。若然将安老问题放手不理,未来情况亦将不断恶化。正如罗致光在网志指出,若依现时需求模式及未来人口高龄化的速度,香港未来40年需要兴建1,200间津助安老院,单是2037至2047年的十年间便要额外建458间。
安老院舍需求庞大,人口老化问题迫在眉睫,鼓励私人发展商从旁支援本港安老服务,或许是本港尽快处理安老问题的其一办法,以作短期应急。不过土地不足的根本问题,政府始终需要自行面对,不能仰赖发展商为自己处理社会问题。插针式从土地上挤出空间,仅能缓解人口老化问题的一时燃眉之急。长者或许可以有位安老,但如何安老得“好”,则仍社会整体的规划配合。
兼助社区照顾服务
要解决本港安老问题,单单解决土地问题并不足够。完善社区安老配套,让身体较健康的长者可以居家安老,也是长者以及社会的双赢局面——长者既不必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改变原有的社交网络,社区院舍的需求压力亦得以纾缓。长者轮候资助社区照顾服务,由2016年的5,724名增至去年底的逾1.1万,平均轮候时间由大半年增至逾一年。
社区照顾的不足,同时增加及提早了长者入住院舍的机会,让本已缺乏的院舍宿位更加紧张。政府可以借助私人发展商的一分力,追上人口急速老化的步伐,但处理安老问题,最大责任始终在政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