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居家安老 房屋规划不能缺席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政府预期香港人口将持续高龄化,房委会屋邨人口尤其严重,长者住户占房委会公屋住户总数由2010年的16%升至2016年的19%,当中逾十万住户均属长者住户,如何让这批长者“老有所养”,对政府而言确是一大挑战。对长者来说,除入住安老院舍外,居家安老也是选项之一,政府应为此提供适足配套,并彻底改变未来房屋发展的规划思维。

新计划顾及家居设计 成效不俗

要让长者“安享晚年”,当然不能仅限于“有瓦遮头”。随着身体机能老化,更需要向其提供全面的日常生活支援服务。就此,一方面,政府应提供适足的资助安老院舍;另一方面,政府应改善、推广居家安老计划。

房委会早在1990年便已在屋邨试行“屋邨老人社区服务计划”(服务计划),向有需要的长者租户伸出援手,但在2003年底以服务重叠为由将计划取消。计划突然中止,这反映管治者短视,未有认识到人口老化带来的长远影响。

及至2012年,房协于辖下20个出租屋邨大举推行“乐得耆所”居家安老计划,为长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及关怀网络,以支援他们在住屋、医疗护理及身心社交等需要。“乐得耆所”与上述服务计划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一般的复康及保健服务、推广运动以及健智训练,亦会特别邀请职业治疗师进行家居环境评估,以提升家居安全。

港大受房协委托,就“乐得耆所”计划进行研究,四年间研究了12条房协出租屋邨、约千名长者,指计划不但减少长者入住安老院舍意欲、具抑郁症状的百分比,跌倒次数亦由约20%减至不足16%;使用急症室的百分比,亦由逾30%减至24%。政府在去年接纳了《安老服务计划方案》中社区服务、院舍照顾维持平衡的目标,既然“乐得耆所”计划成效显著,那么,政府应尽快将之推广至其他公营房屋。

沙头角邨亦有参与“乐得耆所”计划。(李泽彤摄)

推动房屋整合规划 建设安老社区

随着将来有更多公共屋邨落成,政府在规划房屋设计时若有更整全的“居家安老”计划,发展“公屋2.0”,相信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举例来说,新加坡早在1998年便从房屋规划的思路推行“居家安老”,他们规划的乐龄公寓以满足一至两位老人需要的小户型为主,但公寓当中会设有提供养老服务的场所,如乐龄服务中心、诊疗中心、活动中心和心理治疗室等;当局也会为老人专门改造设施,例如调低公寓单位开关、门铃和门窗的高度,而在室内间隔方面也会让厕所紧靠卧室,并设置长明灯等。

在香港,上述房协“乐得耆所”计划亦已设置长者康乐中心,每星期有义工协助长者进行健脑训练。有长者指,有空就会去康乐中心打米兰牌训练脑筋,中心也会为长者进行健康评估和每月健康检查,让长者可尽量留在家中照顾自己。

香港并非没有“后来居上”的机会。举例来说,政府在去年12月已推出10亿元的“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将资助安老及康复服务单位购置、租借或试用科技产品,以改善服务使用者的生活,减轻护理人员及照顾者的负担和压力。如果将有关乐龄科技的应用结合房屋规划设计,便有机会有所突破。

长者康乐中心亦设有复健脚踏器等设施。

第三条路线 社区弹性安老

除此之外,政府若能完善“居家安老”的房屋规划社区设计,也有机会在“院舍安老”与“居家安老”之外开拓出第三条路线。举例来说,在日本就存在一些由民宅改建,属于社区嵌入式照护的“小规模多机能型居宅介护”,他们主要提供少量床位让社区有需要的长者弹性暂住,日常则分散在自己家中的照顾模式。

部分服务单位更力求打破机构与社区的“围墙”,让路过的居民可以到机构里跟长者打招呼或是“共餐”,也开放让小朋友入内与长者玩耍,将机构与社区自然地融为一体。随着未来有更多公共屋邨建设推出,或者也是时候让我们一同拉阔居家安老的规划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