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介意林郑月娥的不介意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特首林郑月娥周一(12日)接受《深圳卫视》访问称“我不是很介意人们总是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GDP)已经爬到香港头上了”。或许林郑是想表达深港互帮互助,携手并进的诚意,只是这个“不介意”著实用得不够高明,既没有突出对深圳卓越成就的祝贺,也没有显示出作为香港领导人应有的见贤思齐反思。
林郑的“不介意”引起不少香港人的“介意”。一水之隔的深圳和香港,差距已愈来愈大,体现差距的范畴的也愈来愈多。除了最引人注目的GDP外,大到房屋政策,科研发展,具体到环保电动车的推定等,香港人都能感受到来自深圳的赶超。面对这种赶超的“介意”并不是基于虚荣或攀比,而是对香港府施政的质疑,何以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港府建屋、科研逊色
罗马非一日建成,深圳和香港的差距也是从两地政府在各项议题上的施政差异上逐步累积。比如,在涉及民生根本的住房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到的两地政府在施政理念和决心上的差异。深圳和香港面临房价高企,居民置业住房难的问题。然而深圳在理念上强调“房住不炒”,香港政府却在加快推售租置货尾,把让民安居理解为助民置业,只会加重炒房问题。为加大房屋供应,深圳在2018年以公众利益为由,无偿收回地处深圳福田中心区、占地133公顷、只限1,700名高球场会员专享的高尔夫球场,并纳入香蜜湖片区未来的规划当中。反观香港,楼市更炽热,房屋问题更严峻,政府却畏首畏尾,至今未使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开发1700公顷的棕地和逾千公顷发展商囤积的农地。172公顷粉岭高尔夫球场也只敢收回32公顷。
在涉及城市发展的科研推动上,则会看到两个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的不同。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2017年香港的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0.7%,深圳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高达4.2%。又比如此次疫情中,研发出呼吸道传染病快速测试系统的理工大学团队成员之一霍文逊表示,理大数年前曾就相关的应用研究向创新及科技基金申请资助,最终却落选。团队从港府得到的资助是“零”,而正在筹组的生产线是由深圳市政府支持。
具体到例如推动环保电动车方面,深圳政府早在2015年开始对更置电动的士者,按更置规模给予奖励。同时,对在汽油车经营年限到期前更换为电动的士者,根据提前的年数,政府给予置换数15%至30%的指标奖励。反观香港,却几乎只有绿色运输试验基金资助的士业界采用电动车,足见政策乏力。深圳政府的主动和香港政府的被动,导致了深圳在2018年12月实现了的士全面电动化,但香港的最后一辆纯电动的士却于同年十月“被㓥车”。
可见,从民生到发展,从政策到具体的环保措施,深圳政府对理念的把握更为准确,同时也更有行动力和魄力,日积月累渐成今日港深的差距。这背后是基层市民蜗居㓥房的逼仄,是一届届毕业生只能北上找工作和留在亲友身边不能两全的为难,是香港日益恶化的环境窒碍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这一切又岂是林郑可以慷香港市民之慨,代说一句“不介意”了事?即将发表《施政报告》的林郑月娥必须反思香港施政的不足,为他人高兴的同时,也需自身努力奋进。